在群山、丘陵与湖泊之间

2020年11月14日 - 2021年1月31日 北京

策展人:何伊宁

艺术家:托马斯·布拉西、奥尔加·卡菲罗、陈海舒、马修·加弗苏、凯瑟琳·洛伊滕艾格、克里斯多夫·奥斯格、弗吉尼·赫贝特、史蒂芬·温特、朱岚清

 

主办方: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发起方:瑞士文化基金会

协办方:SMArt-山地可持续发展艺术项目

时间:2020年11月14日至2021年1月31日

开幕特别支持:瑞士驻华大使馆

合作伙伴:画英雄,假杂志,PermaJet

 

 

-前言-

 

火车驶出挂有标志性的瑞士国铁(Mondaine)时钟的苏黎世火车站台,驶往200余公里以南的洛桑路途中,覆盖着积雪的绵延山脉到波光淋漓的湖面,窗外不断变化的风景塑造了瑞士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也同时挑战着旅行者的视觉经验和感知。"在群山、丘陵和湖泊之间"基于策展人在过往两年内在瑞士的访问和调研,以瑞士的地理环境作为隐喻,将从地理、神话、科技和日常相关等不同维度考察与这个国家社会、文化相关的摄影和相关媒介的作品,在展现一个融合和复杂的当代瑞士的同时,侧面考察瑞士当代图像创作的独特之处。展览共挑选了7位活跃在国际舞台并引领瑞士当代摄影的摄影艺术家,以及两位曾经参与瑞士驻留项目的中国摄影家的9组作品。他们的作品所构建出的诸多线索层层叠加,带领观者在当代瑞士的视觉世界中穿行。

 

基于历史和当下的对话,弗吉尼·赫贝特的《女巫之锤》(Malleus Maleficarum)是针对弗里堡市天主教地区普遍存在、根植于该文化的灵媒与疗愈师进行了一次摄影学调研,将其置于猎巫这一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考察了他们的身份与实践。托马斯·布拉西的《自由》(Libre)是一次针对20世纪70年代汝拉州暨共和国(Republique et Canton du Jura)人们争取身份认同的视觉回应,回顾了瑞士现代历史中的这一独特案例。史蒂芬·温特的《温特一家》 (Die Winter)则将议题对准自己的生活故事,通过温情的日常照片积极和诙谐看待自身被收养的故事,引导我们重新思考该如何看待一个典型的家庭,并邀请我们摆脱先入为主的观点。

 

以瑞士特殊的地理环境作为切入点,奥尔加·卡菲罗的《听》(Costiss)是对瑞士凡塞斯卡山谷的一次视觉考察,她将山谷的神秘性与自我身份认同联系在一起,以试图感知山谷及其文化的独特性。朱岚清的《山上的雅努斯》直指被人类征服的阿尔卑斯山作为现代娱乐消费场域的状况,把焦点放在人类在山区的消费行为对风景造成的影响。于此相对应,克里斯多夫·奥斯格的《2°》运用最新的图像生成技术考察气候政治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他在该作品的一部散文电影中将来自⽓候调查历史中的不同事件以及关于我们如何能理解气候变化的问题编织其中。从宏观的山地保护到微观的水生态,陈海舒的《泡沫》将实现转向瑞士最引以为傲的自然资源之一--水,该项目通过多种媒介,如照片,声音,视频采访和现有材料展开了一个围绕"水"展开的虚构故事,探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化,以及再自然化这一现象。

 

科技作为当代瑞士经济和文化的核心潜力,以创新的视觉语言体现在凯瑟琳·洛伊滕艾格和马修·加弗苏的作品之中。洛伊滕艾格在《科学之美》(Beauty of Science)项目中探访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校园,在一年的时间里,她通过大量细致的科学肖像,模糊了她所创造的图像与那些她自己发现并制作的之间的界线,以此捕捉其当下、勾勒其未来。马修·加弗苏的《超人类主义》(H+)是一次摄影与超人类主义的持续对话,并在此作品中建立一个清晰的超人类主义革命地图。

 

在这9组作品的基础上,展览还将展出瑞士文化基金会在过去五年来支持瑞士摄影师出版的摄影书籍,现场将陈列29本摄影书。巡展期间将举办线上线下研讨会、艺术家分享会、工作坊等一系列公共教育活动,以此探讨有关中瑞两国当代图像生产的议题性、技术性和艺术性,以及围绕着摄影行业在两国的现状和未来展开讨论。

 

在2020年中瑞建交70周年之际,"在群山、丘陵和湖泊之间"展览继深圳设计互联、上海誌屋Modern Art Base之后,于11月14日巡展至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活动信息-

 

开幕论坛

 

摄影,作为21世纪的视觉法则:论坛系列I

"再现的边界"

(仅限媒体及受邀嘉宾参加)

嘉宾:高岩、赵峰和林惠义(Chow and Lin)

主持人:何伊宁

日期:2020年11月13日17:00 -18:20

地点: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155号A)

(直播地址:http://live.bilibili.com/22307963

 

开幕仪式

 

日期:2020年11月13日18:40 -20:30

地点: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155号A

*开幕式由瑞士驻华大使馆特别支持

 

线上讲座

 

摄影,作为21世纪的视觉法则:艺术家线上对谈系列I:

"神秘的空间"

嘉宾:弗吉尼·赫贝特 、奥尔加·卡菲罗

日期:待定

 

摄影,作为21世纪的视觉法则:艺术家线上对谈系列II:

"历史的回声"

嘉宾:托马斯·布拉西、史蒂芬·温特 

日期:待定

 

展中论坛

 

摄影,作为21世纪的视觉法则:论坛系列II

"现实的副本"

嘉宾:王欢、何伊宁

日期:2020年11月21日 15:00 -16:30

地点: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155号A)

 

摄影,作为21世纪的视觉法则:论坛系列III

"技术的幽灵"

嘉宾:沈宸、胡昊

日期:2021年1月9日 15:00 -16:30

地点: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155号A)

 

策展人导览

2020年11月13日 16:00 - 16:30(仅限媒体及受邀嘉宾参加)

2020年11月14日 14:00 - 14:30

 

开馆时间

周二至周日 10:00-17:00 周一闭馆

 

 

-关于策展人-

 

何伊宁

 

摄影史学者,策展人。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伦敦传媒学院。2010年开始从事摄影及视觉文化的写作、策展和翻译等工作。

 

她关注摄影作为一种出入艺术自由的实践,在回应和提出与历史和当下相关的社会议题时的有效性、多样性和跨学科性。何伊宁过往的学术研究多在媒介研究、文化研究和其他跨学科框架下展开,方向包括"文化认知与摄影再现:1960年之后的英国摄影"和正在进行中的摄影叙事理论研究。出版物包括《英国摄影教室》《港口与影像》《记忆寓所》 (待出版)等;译著有《摄影与旅行》、《艺术与摄影》(待出版)、《做书的艺术家》(待出版)等数十种。她最新的研究试图在摄影、媒介生态和技术哲学的交汇之处讨论图像算法在影像创作中的建构、应用和研发。

 

何伊宁是OCAT研究中心第一届"2018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的优胜者,其策划的展览曾先后在国内及欧洲的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空间和摄影节展出,包括"记忆寓所"(2019,北京OCAT研究中心)、"港口与影像"(2019/2017中国港口博物馆)、"中国当代摄影书作品:纸上的视觉叙事及其他"(中国美术馆学院南山路美术馆)、"混合的公共性与私密性--第三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2018,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镇文化产业中心)、 "虚构叙事的转向"(2016,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节)等等。

 

何伊宁曾先后担任意大利Photo Vague, 瑞士A New Gaze,韩国Reference Asia Awards,Top 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奖, 英国FORMAT国际摄影节公开奖,三影堂摄影奖,色影无忌新锐摄影奖等奖项的评委。并于2014年年初创办Go East Project,旨在通过博客、展览、以及出版等方式向西方推广中国当代摄影,并帮助年轻摄影师搭建国际化的摄影平台,探索摄影的无限可能。自2016年起担任Brownie Art Photography艺术顾问。

 

网站:www.heyining.com

 

 

-关于艺术家-

 

凯瑟琳·洛伊滕艾格(Catherine Leutenegger   瑞士

 

凯瑟琳•洛伊滕艾格(1983)是一位瑞士视觉艺术家,曾获洛桑艺术与设计大学的视觉传达/摄影硕士学位。她的第一本专题摄影书《镜头之外》重现了摄影师的工作空间。这本书由 Infolio 出版并获得了 2006 年Manor文化奖,包含现金大奖和一场由威廉·A·尤因(William A. Ewing)和娜塔丽·赫斯多佛(Nathalie Herschdorfer) 策划、爱丽舍摄影博物馆主办的展览。

 

除此之外, 她还获得过几项重要的资助,包括雷蒙威国际摄影奖(2008)和由瑞士沃州银行(Banque Cantonale Vaudoise)授予的鼓励奖(2006)。2007年,她参加了纽约的艺术家驻留项目,并开始了她在罗彻斯特的一个名为"柯达城"的项目。 她的第二本专著在2014年由Kehrer Verlag出版,着眼于曾繁荣一时的柯达帝国的消亡。

 

洛伊滕艾格在最近的名为《新人工》(2015-)的新系列中研究了3D打印技术在众多商业领域的潜力和局限。

 

洛伊滕艾格曾数次参加国内外团体和个人展览,合作机构包括:芬兰赫尔辛基摄影博物馆;纽约的Aperture画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苏黎世设计博物馆、苏黎世Bellerive博物馆、比尔的Bieler Fototage画廊、温特图尔摄影美术馆、莱比锡F/Stop国际摄影节、米兰Carla Sozzani画廊、悉尼Head On摄影节、巴黎小皇宫博物馆(Le Petit Palais)。

 

她的作品被多个公共和私人机构收藏,包括:洛桑爱丽舍摄影博物馆、博洛尼亚MAST基金会、位于法国索恩河畔沙隆的尼耶普斯摄影博物馆、洛桑沃州银行艺术收藏、Piguet-Galland银行、日内瓦的Maus Frères集团和雷蒙威。

 

 

里斯多夫·奥斯格(Christoph Oeschger   瑞士

 

克里斯多夫·奥斯格是一位生活在瑞士苏黎世的艺术家和摄影师。2014年,他与克里斯多夫·努斯里(Christof Nüssli)共同创建了出版项目cpress。他的作品曾在瑞士国内外展出。

 

 

马修·加弗苏(Matthieu Gaffsou)   瑞士

 

马修·加弗苏(瑞士,法国,1981)在瑞士洛桑生活和工作。在洛桑大学完成哲学、文学和电影艺术硕士学位后,他在沃韦应用艺术学院学习摄影。2006年以来,加弗苏参加了许多团体和个人展览,并出版了五本书。2009年,他获得了著名的法国"汇丰银行摄影奖",随后受邀参加美国光圈基金会的2010 reGeneration2展览。2014年,他在瑞士洛桑的爱丽舍摄影博物馆举办了个展"只有上帝能评判我"。2018年,加弗苏的"H+"展览成为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的亮点之一。除艺术实践外,加弗苏也在洛桑艺术与设计大学任教。

 

 

奥尔加·卡菲罗(Olga Cafiero   瑞士

 

奥尔加·卡菲罗(Olga Cafiero)是一名拥有瑞士和意大利双国籍的摄影师,生活于瑞士洛桑。在洛桑艺术与设计大学完成摄影艺术本科和艺术指导硕士的学习后,她继续在洛桑大学学习艺术史。从2008年开始,她的作品参与了瑞士及国际上的多个展览。2009年起,她的作品多次刊登于国际杂志。她的获奖经历包括:阿姆斯特丹摄影博物馆天才计划 (入选)、耶尔国际时装及摄影节(决赛入围)、BFF推广奖(获奖者)、瑞士设计奖(获奖者)以及2020年L'enquête photographique Neuchâteloise摄影奖。

 

 

史蒂芬·温特(Stephane Winter   瑞士

 

史蒂芬·温特毕业于瑞士沃韦应用艺术学院,获摄影学士学位。毕业后他开始了自己的职业摄影师生涯,同时也涉足化学领域。通过与一个非政府组织合作,他参与了南非、斯里兰卡和俄罗斯三国文化项目的协调工作。他正在进行的实验项目致力于将自己两个领域的活动联系起来。

 

2015年,他决定专注于自己长期拍摄的自传式的个人作品,以完成一个非实验性的项目。2016年,史蒂芬联手Gwin Zegal出版社和沃韦摄影节(Festival Images Vevey),在展览"温特一家"的支持下,他以摄影书的形式出版了他的第一组长期作品,本书呈现了他与养父母23年的生活。2017年,他完成并展示了他的第二个长期项目--作为一名旅游顾问,他拍摄了一部关于自己十年间往返于欧洲和其他洲以及在欧洲内旅行时居住酒店的纪录片。

 

他现在正继续他长期的摄影实验,其中有些甚至无需再使用相机成像。

 

 

托马斯·布拉西(Thomas Brasey 瑞士 

 

托马斯·布拉西(瑞士,1980)在瑞士洛桑生活和工作。在完成有机金属化学博士学位论文后,他最终厌倦了琐事缠身的生活并开始学习摄影。他在洛桑艺术与设计大学获得视觉传播学士学位,此后一直担任自由摄影师。

 

 

弗吉尼·利百茨(Virgine Rebetez 瑞士

 

弗吉尼·利百茨(瑞士,1979)生活于洛桑,2005年毕业于瑞士沃韦应用艺术学院的摄影学院。2008年,她于阿姆斯特丹皇家艺术学院(Gerrit Rietveld Academie)获得视觉艺术学士学位。她自2012年起在瑞士洛桑生活和工作。利百茨所有的项目之间关联密切,她关注不在场所创造的空间,并通过摄影探索新的叙事形式,为不可见之物赋形。从2008年开始,利百茨参加了多个群展并出版了两本书。她还参加了约翰内斯堡(南非,2013)、纽约(美国,2014)和开罗(埃及,2017)的多个艺术驻留项目。利百茨的作品被位于温特图尔的瑞士摄影基金会,瑞士尼翁市和一些私人藏家收藏。

 

  

朱岚清(Zhu Lanqing 中国

 

朱岚清,1991年生于中国福建漳州东山岛,现居住并工作于厦门。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摄影专业,硕士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应用美术研究所。她的作品通常与家、地方有关,已被很多杂志、网站报道,并在不同的美术馆、摄影节上展出。 她对摄影的呈现方式的可能性感兴趣,尤其是以手工书的形式。她的第一本手工书曾被提名2012年PHOTOEYE 的年度最佳摄影书。她的第二本手工书《负向的旅程》获得了2014年三影堂摄影大奖与2015年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她还获得了2015年巴塞罗那国际摄影奖,并入选2016年Photo Boite的"30 UNDER 30"。

 

 

陈海舒(CHEN HAISHU  中国 

 

陈海舒,1986年生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现生活于德国柏林。作品以摄影为主要媒介,并混合使用多种媒介,如文本、视频、装置、表演、电影和摄影书等媒介。主要关注当代社会中人类在特定地缘政治条件及自然条件下的生存状态、集体情感和共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