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清风、流水与微光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将于2022年10月7日至12月4日举办艺术家组合吴禹墨&张泽洋平的展览《森林、清风、流水与微光》。该展览将综合呈现吴禹墨&张泽洋平于2021年秋冬在瑞士蒙泰地区驻地期间创作的包括摄影、蓝晒、声音、录像在内的五十余件作品。
吴禹墨&张泽洋平于2021年9月至12月前往瑞士驻地,就“山地地区面临的挑战”这一论题进行创作,并先后于瑞士蒙泰Crochetan剧院、第25届比尔摄影节(25th edition bielerfototage)举办个展“Don’t Ask Anything Else to the Forests”(2022),“Natural Whisper”(2022)。此次在三影堂举办的展览邀请观众跟随艺术家的脚步,一睹瑞士山林溪涧的风光,也为他们的驻地之旅画下圆满句号。
此次展览名为“森林、清风、流水与微光”,原为维克多·雨果的诗句。艺术家在驻地期间,让创作在自然环境或旅行途中恣意生长,不对其所邂逅的环境或是触手可得的材料设限。在山林和溪涧、或是他们经过、驻足的空间,禹墨和洋平任由纸本和布料被雾气、树叶、溪水所浸染。随着他们对蒙泰地区逐渐深入的探索,他们作品中所收集、呈现出的植物形态、颜色和触感也愈发丰富起来。较之传统意义上的摄影,他们的创作方法更多地融合了身体、材料实践,无论是制作大幅的蓝晒、手工书、还是植物叶片、声音的收集。他们在森林中停留的时间越久、越是以冥想的状态任由自然引导其创作的走向,他们的作品与自然的关系就愈加亲密。
禹墨和洋平通过综合的跨媒介创作,有意地拓展摄影的感官外延,尝试触发观众视觉、听觉、触觉的共感与联想。在《声音信封》中,艺术家将吸引他们注意力的自然材料和居住空间拓印在纸本上,又邀请Passepartout Duo(声音艺术家组合)根据画面引发的视觉感受创作独一无二的声音作品。如同素描画一般的线条和纹理、叶片中细腻的颗粒、或是由于拓印表面凹凸不平而造成的粗砺质感,激起人们对触摸自然的想象:手轻抚过树干、或是叶片的锯齿状边缘、毛茸茸又尖锐。《声音信封》也以明信片的形式出现,艺术家希冀《声音信封》可以跨越展场,传递给远方的人,形成一条“通过音乐、人和旅行连接的位置链”。
禹墨和洋平尽可能少地干预自然,而是任由其主导创作随机、自然地发生。《自然低语》系列的创作从他们踏上前往瑞士的旅途那一刻便已经开始了。他们随身携带一沓被感光剂浸泡过的纸,旅行途中,纸张与物理环境、空气接触摩擦而发生变化,这一变化反映在十张按时间顺序排布的纸本蓝晒作品中,脆弱而柔韧的纸张精妙地反映了自然界加诸于它的色彩和纹理变化。
除此之外,在同系列的视频作品中,艺术家将相机置于落叶之下,以非人类的视角捕捉森林的画面与声音,反映了艺术家试图超越人类中心视角与自然界对话的倾向性。驻留期间,禹墨和洋平于森林中漫步,将纸张随机铺陈于落叶、苔藓之上、任由其被风的力道改变、或是被落叶覆盖、甚至是被行人捡拾走。这一过程被记录于《自然低语》系列的“场景”、“日记”、“显影”中。较少的干预使得显影后的图像颜色、纹理、气息充满不可预知的随机性。
蓝晒作为一种古老的成像方法,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天气、水质、季节等因素的变化,会呈现各异的颜色,而非统一的蓝色。于是,大家可以在《冲洗时间》中看到与其他作品迥异的藻绿色和黄褐色。植物和气候的差异和多样性无法被肉眼观测到,然而瑞士蒙泰地区的空气和水源的独特性,被记录和保存在这些色彩丰富的蓝晒作品之中。
禹墨和洋平同样注重创作材料的多样性与平衡。他们在宣纸、麻布、羊绒等多种材质上创作,图像的色彩和质感也由此产生变化。这些细微且精妙的、由大自然造就的变化,不断提醒着我们始终对自然保有一颗谦逊和惊奇之心。
森林、清风、流水与微光
"我对森林的要求不外乎
静静地站在新巢周围
不去打扰莺鸟唱歌
我想听班车声来来往往
我们瞥见德潘,黑色的织工
奔跑着,搅动水、风、和光线
这庞大的网络、生命、广袤而深黑的画布
闪耀着、颤抖着,在花朵之下,星空之上”
没有什么比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更重要,特别是在现如今Covid-19大流行的时期。作为SMArt艺术项目的一部分,吴禹墨和张泽洋平在瑞士蒙泰驻地的三个月期间,几乎每天都沉浸在附近的森林中,自发地进行长时间的散步,从而探索他们周遭的环境。在中国时,他们深谙此种魔力时刻——只要移动一片小小树叶,就能感受到树冠的深度、赞美灌木丛的芳香、以及数不尽的植物令人惊叹的形状。在澳大利亚和冰岛的其他驻地项目中,他们也有机会领略到广袤如梦的荒野。
考虑到“主动沉思”是他们的基本原则,他们冥想式的创作主张回归自然,这使得他们能够将无限小与无限大联系起来。那些从令人惊讶的轮廓中散发出来的和谐、材料之间的对话和不同尺度之间的平衡,不曾间断地滋养着禹墨和洋平的创造力。
最初我们不知道他们创作了一本名为《自然记录》的手工书。这本书在中国由桑皮纸手工制成,以此来支撑他们的身心旅程。在这本精致的旅行日记中,书页被自由地编织在一起,花与叶诗意的拼贴可以追溯到最初采集的过程,并作为灵感的来源。他们的收藏已经成为一个装饰得非常精致的植物标本集。通过保持记录,随着他们创作的逐渐深入,这本书也成为了他们想象力的补充。两位艺术家试图复现森林的"调色板",森林的色彩随天气而变化: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明艳、在水波纹前闪闪发光,在风暴下闪耀。
他们小心翼翼地采集了许多树叶;并将这些大自然的馈赠呈现在50幅作品中。他们的工作方法非常缜密:首先选取样本,再研究他们的排布。本着对细节的追求,他们从采集的植物样本中挑选出具有独特弧度和不同寻常结构的,并将之放置在白色的背板上。然后,植物成为纯粹的形式构成的借词,其有机的、甚至是几何图案具有明显的观赏潜力。着迷于植物的纹理、细毛、坚硬或柔韧的特性,他们强化了每种植物特有的结构、质地、纹理、褶皱、布局和图案。通过如此近距离地对细节的观察,艺术家邀请我们触摸这些或精雕细琢、或粗糙、或年轻、或光滑的材料,同时向我们灌注一种冥想式的方法。我们考虑这些精巧结构的复杂性。像鳞片、纤维状或丝状外壳一样,采集的叶子如同掌心的肌理和纹路,让我们想到肌肤、稻田、干裂的土壤或难以驾驭的迷宫。这些锯齿状的图案为我们提供了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反复振荡的无限非凡愿景。这趟旅程作为我们肉体的外延,使我们获得对能量和物质的感知。
除了精巧的结构,叶片丰富繁盛的颜色如同交响乐一般,黄色、橙色和红色与柔和的深绿色交织在一起。这些金黄、绚烂的色彩与棕色、近乎黑色的色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他们的植物叶片集中,用残叶来制造裂纹。他们毫无顾虑地向世人展示自然界脆弱的迹象;裂痕、瑕疵和缺陷,无一不体现生物多样性备受威胁的处境及其脆弱的平衡。
作为对时间流逝的颂歌,两位艺术家选择了蓝晒工艺向大自然致敬。这种技法自带的神秘色彩使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数字时代,他们倾向于使用这种古老的方法,将我们与有形之物联系起来,代价是,人们对看到与特定时间相关联作品的期望可能会落空。对理想光线的期望和图像带给我们的惊人启示邀请我们培养耐心,并试着接受意料之外的事物。
这种单色打印模式激起了我们记忆中的怀旧情绪,也使他们能够从预先涂好感光材料的叶片上捕捉到植物在普鲁士蓝背景上的印记,具有古老的魅力。他们将收集的叶片、花朵和种子直接置于光敏表面上,制作植物标本集的物影照片,只偶尔故意保留一些随机痕迹。艺术家选择蓝晒法,除却技术方面的原因,还因为它改变了我们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将被视线忽略的事物冻结在蓝色调之中。在诗性的驱使下,他们突出了被我们忽略的精彩细节。
尽可能地拉近自身与物质和自然结构的距离,他们还尝试了拓印法,这是一种沉浸在绿意中的具身体验的表达。他们将拓印法用于多种植物叶片(蕨类植物等)或凹凸起伏各异的树皮,使我们得以见证植物汁液充满力量的流动性,将自然的力量定格于纸上。从植物心脏拓印下的痕迹记录下了这种至关重要的现象。他们因此与世界和环境保持着一种感性的关系,就像吉塞普·佩诺内一样,他们想尽可能亲密地恢复与自然环境相接触的感官。
对大自然的体悟为重思人与自然、与艺术的关系提供了理想的空间,怀着这样的坚信,禹墨和洋平试图重塑倾听植物王国的声音的重要性。万物有灵,我们应当怀着最诚挚的敬意细心呵护自然。
朱莉亚·汉托
艺术史博士、展览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