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梦的缝隙,是在明晃晃的梦境间,躲藏着一处现实的阴影。
严佳林记录着一部分生活在海南万宁的年轻群体。这些年轻人是对现实生活的反叛者,他们带着冲浪板深入海洋,远离城市的嘈杂和刻板的规则,感受着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节奏。他们的身体充满了青春、躁动和不安定,生活明媚而自在。
照片呈现了海洋或丛林的场景,也是他们日常生活所在,自然主义和嬉皮精神融入其中。他们观察和体会自然,行为看似无所事事,实则在创造当下的自由时间。照片从白天到黄昏,海洋给予他们包容和治愈,热带丛林则散发神秘和忧郁的氛围,引导观者感受野性的世界。随着夜幕降临,视频作品呈现着一首抽象的影像诗,由严佳林的声音娓娓道来,观众随着一位女性的背影踏入深邃的夜。
严佳林并非以田野的方式记录,而是更在意每一位个体当下的情感。她在拍摄前产生真诚的对话,也将找寻自我的困境投射到拍摄之中,因此从照片可以感受到更细腻的情绪流动。细看这组照片,从不少直视镜头的眼神中看到他们的欲望。这些瞬间常常是在对话的“缝隙”中捕捉到的,即严佳林和被拍摄者话语之间的短暂停顿间,在眼神接触的瞬间透露着一股真实的“心流”——疏离和缺失感。
当日子过久了,幻想世界褪色和祛魅,或是现实中日益增长旅游业的侵蚀和生活成本的压力,年轻人开始意识到过往是某种自我实现的幻想,于是一些人开始质疑乌托邦,并暂别这个地方。这是这群年轻人所经历的——有些人选择离开,而另一些人又进来,他们没有对这片土地最终的归属,但土地承载着对乌托邦有期许的人。在来来往往的过程中,日常与幻想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这群年轻人在此探寻乌托邦、告别乌托邦、或成为乌托邦。
展览入口处正对面的水面倒影前晃荡着一把秋千,还有一张藤床任由观者躺卧。观者将体验到快乐和舒适间伴随着一点不安,就像在一场“美梦的缝隙”中醒来,现实的不确定性逐渐涌上心头。就如鲍德里亚讨论的现代性问题,自由的狂欢是对现代性的痛苦修正,这必然是矛盾的。(1)
文/肖瑞昀
注
(1)《临界:鲍德里亚访谈录》,当代哲学家让·鲍德里亚与记者菲利普·帕蒂的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