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正翔个展——结冰的黑色湖面

2024年3月2日 - 4月7日 厦门

在罗兰·巴特的《明室》中,关于“冬园照片”的论述占据了不少的篇幅。那是一张巴特的母亲还是小孩子时的照片:照片四角已经破损,纸张也褪色发黄,五岁大的她在照片中与哥哥一起,摆出了幼稚的姿势。这张照片对于写作《明室》时刚刚失去母亲的罗兰·巴特而言,是对母亲生命本质的完美的再现,是位于他“影像迷宫”的中心,一个可以真正寻回并哀悼母亲的“正确的图像”[1]。

 

2016年,正翔在美国驻地,思念家人的他点开硬盘,打算寻找他自己的“冬园照片”,那是他们全家于2004年最后一次一起出游的一系列照片。当时他用一台2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记录了整个旅程。让他惊讶错愕地是,这些照片与罗兰·巴特的褪色、卷边的“冬园照片”截然不同,它们看起来簇新如昨,尚未过世的母亲在照片影像中依旧栩栩如生。这是一种怪怖的体验,视觉经验与记忆拉开了一条裂隙,那些本应怀念与追回忆之事似乎变成了当下,线性的时间体验也也因此断裂,观看的行为也仿佛陷入了一种永恒重复的德罗斯特效应,从照片的表面不断向下坠去。

 

为了重新回到照片的表面,让这些数码照片也能像记忆一样泛黄,正翔拍摄了电脑屏幕上呈现的照片。灰尘,指纹,键盘按钮的印迹与屏幕塑料质感的反光似乎在某种程度上让这些像素获得了实在的物质之身。在前厅的角落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戏谑的装置,他他尝试将电子屏幕中的家庭照片,用塑料相册捕获,让这些照片在塑料的反光中,获得短暂而微弱的物质性。而在展厅的后方,这些照片被平铺在地上,仿佛詹姆斯·埃尔金的著作《照片是什么》一书中的比喻:照片宛如一片结冰的黑色湖面,而观看照片就是向湖底望去。在这一层面上,摄影那本来无比透明的表面变得可见了,照片的内容逃离了我们的符号框架和表征系统,无法阅读。照片上的灰尘,纹路以及照片之间层叠的间隙仿佛那些伸向湖底的裂纹,指向着欲望、亲情和这些私人的回忆。当望向那深邃的湖底,我们的目光却最终消失在抵达所见之物之前的黑暗中。

 

在数字图像彻底占据我们生活的今天,新奇的数码科技快速地迭代,一亿像素,空间视频,摄影在不断的为我们创造着视觉奇观。我们在过度刺激和疲劳中距离图像那脆弱的表面越来越远,回忆无法褪色,过去永远崭新。这便是马克·费雪所警示的“我们的未来将因此而缓慢取消,陷入后现代的僵局”。而正翔的作品想要做到的,便是抓住那些会变得脏污的纸张、会散架的相册上折射出来的真实感受,从而摆脱那0和1组成的过去的牢笼。即使这种尝试是微弱的,但依旧能提醒我关掉手机屏幕,望向手中那结冰的黑色湖面。

 

注:

[1] 罗兰巴特《明室·摄影札记》。台湾摄影工作室,1997。

[2] 德罗斯特效应:德罗斯特效应是递归的一种视觉形式,是指一张图片的某个部分与整张图片相同,如此产生无限循环。

[3] 詹姆斯·埃尔金斯.《摄影是什么》。纽约:佛罗伦萨制作有限公司,2001。

[4] 马克·费雪.《我生活中的幽灵:关于抑郁,幽灵学和失去的未来》。纽约:Zero Books,2014。

 

 

 

获取更多“无界”项目相关内容,欢迎访问微信推文:

OPEN CALL】2024三影堂“无界”项目征集进行中

 

关于“无界”项目如有任何问题,敬请联系:

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展览部:肖瑞昀

E-mail: xiaorae@threeshado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