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约翰·纽文豪泽摄影展

2009年6月20日 - 7月15日

被忽略的物,被忽略的现实
纽文豪泽的《中国制造》
顾铮
 

  

这是一个物的世界。在一个物丰富的社会与时代里,物左右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与判断,物决定了我们对于现实的态度。当然,物也吸引了我们的眼睛。 

  

荷兰摄影家约翰·纽文豪泽(Johan Nieuwenhuize)的《中国制造》,在中国拍摄并且首先在中国展示,呈现了中国制造的物品在人们生活中的存在与影响(也许是微妙的影响)。展览的标题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一语,至少包括了两层意思。第一,这些摄影作品拍摄于中国;第二,这些作品中的物也是在中国制造、贩卖、使用。那么,对于他来说,吸引他的眼睛的物,这些在中国的物说明了什么?

  

纽文豪泽照片中的物,来自他在中国工作期间走访的中国社会底层人家家里与北京的周边地区。中国人如何对待物,物在他们的生活与现实中处在什么地位,成为他关注中国的一个方面。这些物的照片,是他在可说是北京的边缘地区拍摄。在这种根本无法与北京市里的豪华奢侈相比的地方,在那里的人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物,物如何被对待,其实也许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今日中国的现实。出现在这里(照片里)的物,往往简陋而不起眼,而在北京市中心的某些地方的物(奢侈品),则已经远远超出现代城市生活的要求而起到一种象征消费的作用,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全球化在中国的成功。而如果把纽文豪泽照片中的物,与中国中产阶级与富人们所用的物放在一起,我们就会发现,从物所体现出来的差别,不仅是物与物之间的差别,其实也代表了中国两种不同的社会现实的差别。

  

一个地方的物,不仅代表了一个地方的物质水平,也代表了一个地方的生产水平与文化水平,同时也因为其被拥有的方式、被使用的方式而具备了社会学、人类学的价值与意义。在中文里,这个词在某些情况下也具有某种价值判断的意义,它有时往往与负面判断联系在一起。现时,人们常用物欲这个词汇来表示对于物质的贪婪,用物欲表示人所具有的对于物的欲求,并进而说明人的欲望通过对物的追求与拥有表现出来。而一个物质至上的时代,也被形容成是物欲横流的时代。而在纽文豪泽的照片里的这些物,似乎与物欲没有关系。它们只是基本的、必需的物,简陋到回归其最基本的使用功能。他的摄影,让我们看到,物在成为人的生活与工作用品的同时,物本身也在言说人的生活,介绍人的生活方式,证实人的生活水平。它们的存在,不仅呈现了人与物关系,也暗示了中国社会的某种现实。我们通过这些照片发现,存在着这样的依靠最基本、最简陋的物而生存的人。另外一方面,处于这些人的对立面的,就是那些没有出现在纽文豪泽的照片中的人,那些已经成为西方奢侈品的最大购买者的中国新富们(The new rich)。物代表了物的拥有者的社会的、政治的与经济的地位。人的社会区别,也通过他们所拥有的物体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分层(stratification)也是由所体现。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物,因此也属于什么样的阶层。纽文豪泽在中国看到的、呈现的这些物,根本不属于消费品,其拥有者们,也没有进入今天中国的消费体系。他们只是购买(有时甚至不是通过购买获得)、拥有、使用,以解决基本的生活需要。消费主义与这部分人无关。这些存在于隐蔽之处的物,以及依靠这样的物来谋生的中国人,只是由于纽文豪泽的到来而被呈现,被感知。他通过对于物的发现与提示,将中国的社会分层现象加以视觉化。从被忽略的物,他让我们看到被忽略的现实。

  

这些物,经过他的观察与凝视,同时也具有了一种戏剧性。摄影所具有的使对象从环境中剥离开来独立存在的特性,也使得物在证明、展示了物的拥有者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展示了物自己的存在价值。在他的照片里,物同时也作为一种摄影审美的对象而存在。在这个展览中,他还放入了一些自己的肖像,还有天空照片。这又让我想到另外一个中文单词:人物。在中文里,人物也是对于人的一种指称。可是,在这个词其实隐含了人与物的一种对等关系。当他把人(他的自拍肖像)与物放置在同一个展览空间里的时候,无意间,他通过这些人与物的照片之间的空间组织,将人物这个词具体化了。至少,人作为物的观察者、发现者与使用者,在与物发生关系的同时也被物所凝视、捕捉。而他的自拍照片的冷静的视线,让我们感受到他对物的态度,当然也是对于现实的态度。观看,并保持一种距离。

  

荷兰是一个摄影大国,有许多优秀的摄影家。他们的摄影,在如何处理题材,如何把握对象上有自己的特殊方式。相信来自荷兰的年轻摄影家纽文豪泽的这个展览,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