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巴斯·劳斯库特
-
萨拉·梅·赫尔曼
-
刘树伟
-
金姆·沃尔德伦
-
卡特琳·克尔夫曼
-
林美雅
-
谢少杰
-
阮玺
-
陈伯义
-
陈勇鹏
-
马文
-
陈伟/中国
1981年生于中国福建,现定居生活于厦门。1996年开始研习艺术与设计;200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获美术学/硕士学位;2007年负笈于荷兰里特维尔德皇家艺术学院桑德伯格研究院;200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获美术学/学士学位。主要从事综合材料与多媒体艺术、跨媒介视觉传达设计、艺术设计项目策划与传播方向的研究与实践工作。现担任C-艺术设计平台总监;曾担任广东美术馆策展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2016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策展人,2011年荷兰文化国际合作中心/荷兰蒙德里安基金会特邀访问策展人,2008年英国威尔士阿伯斯威艺术中心特邀访问艺术家。
2009年至今参与主持/策划 “浮屿-2016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在地行动单元”“PechaKucha Xiamen” “小岛小鸟-泛概念展”“DOF景深-比利时当代摄影展”“WATW天下一家•中荷联合摄影展”“英国 VIEWING BOX影像项目”“复制的力量2010•当代国际艺术学院设计展”“VERDENSTEATRET世界剧院•挪威电子艺术展”“A+B+C/F= FUTURISMO未来主义之路艺术展”等国际艺术设计展览及文化项目。个人作品展出/发表于美国萨克拉门托当代艺术中心、澳大利亚墨尔本玛格丽特劳伦斯画廊、英国伦敦詹姆斯泰勒画廊、荷兰阿姆斯特丹W139艺术中心、中国上海非当代艺术中心、CEAC中国欧洲艺术中心等国内外艺术展览与机构。
-
巴斯·劳斯库特
1979年出生于阿姆斯特丹,目前工作生活于阿姆斯特丹。毕业于海牙皇家艺术学院,获艺术摄影学士学位;近期毕业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获摄影和城市文化硕士学位。他的作品通过佳士得和苏富比拍卖行被私人藏家所收藏。他的作品展出于纽约摄影节,Voies-Off /法国阿尔勒摄影节和Unseen摄影博览会等国际艺术节及画廊。作品《城市千禧计划》发表于纽约客,Die Zeit,Volkskrant,CNN Editions,GUP,IMA杂志和英国摄影杂志等各类国际媒体。
他的作品正不断地挑战我们对日常城市生活中对现实的理解,以及在纪实摄影中对真实表达有限的叙事潜力。他用直观的视角审视现代都市的人类经验。他的实践结合了那些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的概念,其中包括流动性,限制性,戏剧性,社会地理学与大众传媒。
-
萨拉· 梅·赫尔曼
1980年出生于阿姆斯特丹。2005年毕业于海牙皇家艺术学院摄影专业,获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获摄影硕士学位。她曾获得Mondriaan、Prins Bernard Cultuur艺术基金会的艺术项目支持。她的作品展出于伦敦国家肖像馆和图卢兹Le Chateau d'Eau画廊等国内外艺术机构、美术馆。2010年她拍摄的系列作品Julian and Jonathan入选Foam杂志。
她的作品探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亲密。他们之间的亲密或疏离的关系,以及接近他人的生理必要性。出于个人成长经历,她特别关注家庭内部的亲密关系,尤其是同胞关系。成年后的她,开始观察兄弟姐妹,并且反复拍摄他们。试图更深入地了解这种家庭亲密意味着什么。
-
刘树伟
1986年生于中国唐山,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作品曾获PDN THE LOOK 一等奖,曾入围2016 Lensculture肖像奖,2016年三影堂摄影奖,2016年雅典摄影节和2015年巴塞罗那摄影节。作品发表于Der Greif, Genda等国内外媒体及展览。
他专注于探索个体的不同人生阶段的状态, 幻想以及与世界的相处方式。当前在创作关于蓝的三部曲。作品《轨迹》是以桥和灯的轨迹为线索,对厦门的一次观看。
-
阮玺
1981年生于台北,现工作生活于台湾。摄影师,策展人,阮义忠摄影工作坊台北经营人、学学文创、各大专院校摄影社讲师。作品曾参展于“一座岛屿的可能性”台湾双年展、“Seeds and Cities”香港La Gallerie paris 1839、“绊Kizuna”日本TSUTAYA茑屋书店等艺术机构及展览。2015年、2016年相继出版了摄影集《院喜》《院囍》。
阮玺多以手机作为摄影创作媒介。他始终相信最美丽的风景是人,他用镜头发掘人幽默,可爱、良善的面貌。出国当观光客时,每个人都会敞开心胸,打开好奇的眼睛发掘事物,他也是这麽期许自己的,就算只待在自己的熟悉周边也要像个观光客一样,时时保持著好奇心,打开心胸,睁大眼睛,去捕捉眼前美好的人事物。
-
马文
1979年生于中国河南, 现工作居住于厦门。1999-2001年中国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工学学士。2002-2008年德国慕尼黑美术学院硕士, 宗教空间与艺术空间的造型专业,师从Nikolaus Lang教授。作品曾参展于“怀旧的未来-当代青年物品设计联展”南艺美术馆、C-艺术设计平台,“对话-中国欧洲艺术中心十周年庆展览”中国厦门,“非确定状态”美国Selby 画廊,“BMW ART PROJECT in FIZ”德国慕尼黑,“Youth Art in the church space St.Lukas”德国慕尼黑等国内外艺术展览。
-
谢少杰
1981年生于中国厦门,现工作生活于厦门。2006年成为自由摄影师。2011年开始拍摄“偷拍的人”。2013年参与蒋晟“流浪的神明”部分拍摄并入围第八届三影堂摄影奖。作品曾参展于2013年“Enter”线上联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6年“零食”,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角头”在闽南语中读作“kak-thâu”,有“地盘”的意思。闽南和台湾都有角头文化,大多数角头都是小型的地方帮派。这组作品名为《角頭》,所有景观均在厦门拍摄。无处不散落着另一种“角头现象”,它们或许是废墟中崭露头角的高楼,或许是山岗上整齐划一的坟场。新与旧的势力在这些地盘中角斗,总有一种势力占据上风,像是这些角落的统治者。时间在变化,空间在变化,势力也在变化。在时间的作用下,传统与新生不断更迭。
-
陈伯义
1972年生于台湾嘉义,现工作生活于台南。1999年毕业于成功大学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国立成功大学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博士在读。从事过摄影教学及策展等工作,专长为摄影及海洋工程。曾参展于高雄市立美术馆、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关渡美术馆、国立台湾美术馆等地,2013年受邀参加金边国际摄影节。作品被国立台湾美术馆、高雄市立美术馆、日本清里摄影美术馆及私人单位典藏。
陈伯义多以摄影作为创作的素材,他对于台湾眷村迁屋改建有着个人深刻的观察与图像的思考,创作出许多具有个人风格的废墟影像。他认为“窗”是联系人对土地景观情感的开口,随着工业的扩张,迫使传统聚落消逝,人们记忆裡的土地印象一再的重制,而《窗景》却只能成为台湾地理志不连续的历史纪录。透他的摄影,我们可以清晰的观察到墙面所遗留下来的痕迹,作品中有着对台湾废墟的长期观察,迸发出具人文关怀的废墟美学。
-
林美雅
1979年出生于中国厦门,现工作生活于阿姆斯特丹。先后毕业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与荷兰阿姆斯特丹桑德伯格艺术研究院视觉艺术系并获硕士学位。2006-2007年她曾入选荷兰皇家艺术学院的艺术家驻留项目,并参与了多项艺术机构组织的展览策划。作品多以影像、互动影像装置和影像游戏方式进行创作。
自20世纪末以来,世界开始展现全球化的趋势。贯穿亚洲地主要城市开始了其极速地发展。关于环境设计的新想法改变了都市的风景。旧街道逐渐被新建的公路取代,旧房子被拆除以为摩天大楼腾出空间。对于一个常年居住在海外的华人来说,这些改变的冲击对她影响至深。她再也不能证明她的记忆不仅仅是梦而已。居住于她体内的画面和现实看起来如此不同。
-
陈勇鹏
1961年出生于中国厦门,目前工作生活于厦门。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在校期间开始研究象征主义诗歌及摄影,自由神民间摄影群体发起人之一。1987年作品参展于“厦大影友”在香港举办的“5个1”摄影展,此后在北京、厦门等其他城市曾举办个人摄影展及实验影像展。主要作品:《人的历程》、《纪念碑》、《月光下有礁石的海面》等。
1980年代末,陈勇鹏从北京回到厦门工作,从宏大的视觉空间回到这座岛上小城,鼓浪屿和厦门老街区合乎人居的空间尺度和民国时期留下的历史建筑,巨大的反差触动着他对人与城市、建筑与时空的思考,他选择以一种近乎客观的视觉凝视,保留下那个时期的些许个人与公共的记忆。
-
卡特琳 · 克尔夫曼
1971年出生在德国柏林,现工作生活于阿姆斯特丹。她曾就读于柏林白湖艺术学院与阿姆斯特丹的里特维尔艺术学院摄影专业。先后在荷兰皇家艺术学院、意大利比耶拉的Cittadellarte和柏林慕尼黑造型艺术学院继续她的驻地创作与研究。她曾获得2012年 Radostar奖、2003年罗马奖(公共艺术单元二等奖)、2000年Mama Cash奖和1999年Esther Kroon奖。
卡特琳 · 克尔夫曼着迷于艺术的工业制造过程,而不是工作室里的浪漫奇想。她曾参观了位于惠安的石雕工场,在落满灰尘的地板和半成品雕塑上移动她的数米高的三脚架,用她的相机俯瞰整个雕刻过程。她拍的复合全景将一连串的瞬间拼合成一个全景框架。眼前的石雕更像是从土壤深处被发现,采石场在相反的方向看上去像巨大的山脉,一个正在将负空间变成正空间考古挖掘的现场。在克尔夫曼看来一件作品的内涵不只是存在于完整的艺术作品中,艺术作品的生产过程也是同样有意义。最终,惠安成功地将艺术的生产转化到艺术本身的水平。
-
金姆·沃尔德伦
1979年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视觉艺术家。她曾获得康考迪亚大学的艺术硕士和诺瓦艺术与设计大学的艺术硕士。她的艺术实践几乎无一例外关注的都是自己的肖像,强调环境以及理解人物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性。近期作品展出于Mains d'oeuvres(巴黎), Ortega y Gasset项目(纽约),Dunlop艺术画廊和中国欧洲艺术中心等国内外艺术展览及空间机构。她曾入选巴黎、维也纳、纽芬兰,厦门和北京等地机构的艺术家驻留项目。她曾是Claudine和Stephen Bronfman当代艺术基金艺术项目支持与2013年Pierre-Ayot奖的获得者。
作品中的金姆·沃尔德伦将自己出口到中国,为工人工作,将自己包装成一个在中国环境中工作的加拿大商品。此举可以理解为:中国产品为西方人节约了时间,而我这么做就是要偿还其中部分的时间。考虑到中国是全球首要出口大国,并凭借其劳动阶层的努力,正以超级大国身份崭露头角,她的项目与全球背景下现今各国的权利动态分配有直接关联。这些摄影作品为我们与生产及消费之间的抽象关系提供了一种人类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