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亚洲影汇:李威仪:边缘岛屿 多重殖民的历史结构为当代台湾带来了主体 / 边陲的恒久 课题,在历史叙事板块不断运动推挤下,建构了这座岛屿 对应世界距离的边界坐标,边缘与遗落同时成为台湾社会 具有反身性的集体意识与焦虑。本展邀集台湾 5 位艺术家 作品,试图从历史、社会、空间与视觉的切点,思索边缘 性的各种状态与意义。 高俊宏以与其生命相连的台湾一处老旧市场——“博 爱”——的隐喻出发,游走在工厂、矿场与监狱等众多边 缘地带里,直视现代社会无所回避的失落结构 ;刘芸怡的 《遗落之岛》记录金门岛上历经殖民与战火的洋楼建筑废墟, 在时代轨迹中寻索破败的幽暗记忆 ;曹良宾的《忠烈计画》 踏察全台湾前身为日本神社的忠烈祠,探看历史空间场域 的吊诡关系...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亚洲影汇:李威仪:边缘岛屿

    多重殖民的历史结构为当代台湾带来了主体 / 边陲的恒久 课题,在历史叙事板块不断运动推挤下,建构了这座岛屿 对应世界距离的边界坐标,边缘与遗落同时成为台湾社会 具有反身性的集体意识与焦虑。本展邀集台湾 5 位艺术家 作品,试图从历史、社会、空间与视觉的切点,思索边缘 性的各种状态与意义。 

    高俊宏以与其生命相连的台湾一处老旧市场——“博 ”——的隐喻出发,游走在工厂、矿场与监狱等众多边 缘地带里,直视现代社会无所回避的失落结构 ;刘芸怡的 《遗落之岛》记录金门岛上历经殖民与战火的洋楼建筑废墟, 在时代轨迹中寻索破败的幽暗记忆 ;曹良宾的《忠烈计画》 踏察全台湾前身为日本神社的忠烈祠,探看历史空间场域 的吊诡关系 ;张卉欣的影像装置《看不见的东西》则捕捉颓 圮边沿的日常场景并挖空照片截去影像的焦点,质问潜伏 于观看意识裡中心化的视线逻辑 ;陈以轩的《静物研究 II : 岛民》透过都市陆桥下游民散落的家居物件与人工修筑的 假石景观,对应以房地产广告文案改造而成的“诗句”,形 成边缘地景的一则岛屿寓言。 

  • 高俊宏 《博爱》 “博爱”首先指涉一个实存空间,一个因为中心空洞化而“位移”的老旧 博爱市场 ;但其也隐喻了城市边缘众多的滞后(belatedness)地带, 这些空间住满了失去时间感的人们,也存在着关于现代社会种种疾病的隐喻 :失智、躁郁、忧郁症、帕金森氏症、自卑、反社会、边缘型人格 (BPD)......“隐喻”成为这个滞后地带最真实的核心,有别于通俗的废 墟界定,而折射出一部近代生命管理史——关于“经济转型”的神话。 艺术家高俊宏本人受博爱市场哺育但最终离开它,他的母亲在这裡“讨赚” 但也在此结束她的工作史。他们目睹人们如何被 1990 年代中国大陆货 进口狂潮波及,而集体精神耗弱,成为卖烂货的、卡奴,或是帕金森氏 症患者。与此同时,从市场出发,《博爱》一作试图从隐喻的角度,连结 工厂、矿场、监狱等社会场景,一如哈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 之作《通往奴役之路》嘲讽地指出,一个奴役于现代性的疾病隐喻中心。

    高俊宏

    《博爱》 

    “博爱”首先指涉一个实存空间,一个因为中心空洞化而“位移”的老旧 博爱市场 ;但其也隐喻了城市边缘众多的滞后(belatedness)地带, 这些空间住满了失去时间感的人们,也存在着关于现代社会种种疾病的隐喻 :失智、躁郁、忧郁症、帕金森氏症、自卑、反社会、边缘型人格 

    (BPD)......“隐喻”成为这个滞后地带最真实的核心,有别于通俗的废 墟界定,而折射出一部近代生命管理史——关于“经济转型”的神话。 

    艺术家高俊宏本人受博爱市场哺育但最终离开它,他的母亲在这裡“讨赚” 但也在此结束她的工作史。他们目睹人们如何被 1990 年代中国大陆货 进口狂潮波及,而集体精神耗弱,成为卖烂货的、卡奴,或是帕金森氏 症患者。与此同时,从市场出发,《博爱》一作试图从隐喻的角度,连结 工厂、矿场、监狱等社会场景,一如哈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 之作《通往奴役之路》嘲讽地指出,一个奴役于现代性的疾病隐喻中心。 

  • 刘芸怡 《遗落之岛》 金门这座岛屿,由于其重要的战略位置成为兵家常争之地。1937 年金门 曾为日军所佔,二次大战后由中华民国收回,1949 年爆发古宁头战役后 进入军管时期,1958 年爆发八二三炮战,一直到 1992 年才解除戒严。 经 40 多年漫长的戒严时期,和 36 年的战地政务实验。岛上特殊的军事 遗迹和景观因而被完整保留至今,成为过往战乱历史的见证。 在金门岛上共计有 100 多栋洋楼,当时的居民因谋生困难,漂流异乡至 南洋的列强殖民地工作,在经商致富后汇钱返乡,建造于侨居地所见的...

    刘芸怡

    《遗落之岛》 

    金门这座岛屿,由于其重要的战略位置成为兵家常争之地。1937 年金门 曾为日军所佔,二次大战后由中华民国收回,1949 年爆发古宁头战役后 进入军管时期,1958 年爆发八二三炮战,一直到 1992 年才解除戒严。 经 40 多年漫长的戒严时期,和 36 年的战地政务实验。岛上特殊的军事 遗迹和景观因而被完整保留至今,成为过往战乱历史的见证。 

    在金门岛上共计有 100 多栋洋楼,当时的居民因谋生困难,漂流异乡至 南洋的列强殖民地工作,在经商致富后汇钱返乡,建造于侨居地所见的 洋楼,并将汉人文化和地方特色混合融入建筑当中。然而随着战争爆发, 许多洋楼先被日军,而后又被国军所占领。洋楼的主人走避异乡,不少 人未曾有机会返回居住。而今当时为象征地位、财富和见识所建的洋楼, 最终的命运是荒废于野草之间,被大自然逐渐侵蚀覆盖。这些破败倾颓 的洋楼作为战争历史的隐喻和承载物,反映不断颠沛流离的精神和动荡 的政权更迭,犹如被时代所遗忘的无名纪念碑,将时空封存在这些已无 人栖居的建筑当中。 

    在这些空无、被封闭的废弃空间当中,其隐藏的过往,一直是我所感兴 趣的。那些不可见的历史空缺,成为想象发酵的场所。用个人的觉察和 感知去填补空缺,藉由影像创作的过程穿凿微小的罅隙,得以让想象和 意义流动于空间界限内外、可见与不可见之间。 

  • 陈以轩 《静物研究 II : 岛民》 延续前作《静物研究》对于垃圾与环境异物的摄影探查,陈以轩的新作《静 物研究 II : 岛民》将进一步聚焦在市民大道陆桥下的游民家居物件。他 发现,假石植栽林立的市民大道下就像是座亚热带自然风光岛,岛上的“市 民”们在面对公权力的间歇清扫下,带著各式“物件”做暂时性的家居占领, 流离居所于桥下的三不管地带,并与陆桥周边各式的房地产广告文宣共 处。房产也被称为“物件”。 收集这些房产“物件”的文案,抹除案名地点等销售元素后选粹成诗。 捡拾到的诗句(Found Poem)中描绘着美好家居的模组化倡议(广 告诉求),更是市民对家居的集体想望(消费者需求)。在展场中,诗页 翻转并取代了摄影作品的观看位置,呼应桥下岛上这些“市民”的处遇, 在调侃与哀悼之间,图文对照两种家居空间在描绘特征上的相似,是矛...

    陈以轩

    《静物研究 II : 岛民》 

    延续前作《静物研究》对于垃圾与环境异物的摄影探查,陈以轩的新作《静 物研究 II : 岛民》将进一步聚焦在市民大道陆桥下的游民家居物件。他 发现,假石植栽林立的市民大道下就像是座亚热带自然风光岛,岛上的“市 ”们在面对公权力的间歇清扫下,带著各式“物件”做暂时性的家居占领, 流离居所于桥下的三不管地带,并与陆桥周边各式的房地产广告文宣共 处。房产也被称为“物件”。 

    收集这些房产“物件”的文案,抹除案名地点等销售元素后选粹成诗。 捡拾到的诗句(Found Poem)中描绘着美好家居的模组化倡议(广 告诉求),更是市民对家居的集体想望(消费者需求)。在展场中,诗页 翻转并取代了摄影作品的观看位置,呼应桥下岛上这些“市民”的处遇, 在调侃与哀悼之间,图文对照两种家居空间在描绘特征上的相似,是矛 盾的墓志铭,亦为吊诡的寓言。 

    透过桥下各种“物件”的采集与拍摄,作者感兴趣的是人在公私领域分 界上的居处,以及自然与文明的交互占领、消长、最终被抹除,抹除即 占领。 

     

  • 曹良宾 《忠烈计划》 回顾过去,台湾历经荷西、明郑、清领、日治、国民政府等历史时期, 不同的政治实体在岛屿上兴替,留下了或多或少的治理痕迹。那些 历史遗迹所隐含的意识型态,即便在民主开放的今日,仍持续影响 着你我如何看待自己和理解台湾。 此一拍摄计划主要记录前身为日本神社的忠烈祠,试图凸显场域里 死者与生者、神圣与凡俗、国族历史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冲突。据以 探讨台湾人与忠烈祠的错综关系,以及身为台湾人的现代意义

    曹良宾

    《忠烈计划》 

    回顾过去,台湾历经荷西、明郑、清领、日治、国民政府等历史时期, 不同的政治实体在岛屿上兴替,留下了或多或少的治理痕迹。那些 历史遗迹所隐含的意识型态,即便在民主开放的今日,仍持续影响 着你我如何看待自己和理解台湾。 

    此一拍摄计划主要记录前身为日本神社的忠烈祠,试图凸显场域里 死者与生者、神圣与凡俗、国族历史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冲突。据以 探讨台湾人与忠烈祠的错综关系,以及身为台湾人的现代意义

  • 张卉欣 《看不见的东西》 因为某种原因一切都变成一种隐喻。 机运,闪光,断裂,物,取与舍,在什么之下 影像,取与舍,物,一半的另外一半 事物的阴影,物,衰退,疲乏,剔除,掩盖。

    张卉欣

    《看不见的东西》 

    因为某种原因一切都变成一种隐喻。 机运,闪光,断裂,物,取与舍,在什么之下 影像,取与舍,物,一半的另外一半 事物的阴影,物,衰退,疲乏,剔除,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