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连 《痴人说梦》 策展人 :蔡丽媛 从2010年开始,易连开始有规律地记录自己的梦境,“日记”般的叙述与罗列,并在数千个日夜中不断重复,这是作品《痴人说梦》的开始。从梦境通过语言完成的那一刻起,它们独立存在,有了新的意义与结构。 在这10年完整且不断延长的时间里,易连逐渐形成了他自己方法论的主要方面。一个介乎于梦境与现实的场景常常出现在他同期的许多作品当中,安静又神秘,充满了不可知与疑问,但又充满想象。类似于奇异的戏剧表演,许多元素在梦境中出现又消失,荒山野岭,枝丫交错的树林,动物斑驳隐逸的身影等等。那些被描述的全部场景与精神的质感,那些徘徊在家乡山水中的故事与人们,都不再消失。它们只是以另一种的形式,重现在呓语的每一个片段。 易连始终保留一个第三人称的视角来观看,而通过作品体现出的“公共性”正在他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是如何理解或者试图理解他人(他者)作为另一个生命个体的感受或者处境。虽然影像不同于梦境,但是艺术家认为,作为一种无法直接体验的“影像生产”,所有媒介都成为梦的外化部分,互为解释并体验。而与影像本身,似乎与梦保持某种同源性,这也是重新梳理并理解易连作品的途径。

    易连

    《痴人说梦》

    策展人 :蔡丽媛

    从2010年开始,易连开始有规律地记录自己的梦境,“日记”般的叙述与罗列,并在数千个日夜中不断重复,这是作品《痴人说梦》的开始。从梦境通过语言完成的那一刻起,它们独立存在,有了新的意义与结构。

    在这10年完整且不断延长的时间里,易连逐渐形成了他自己方法论的主要方面。一个介乎于梦境与现实的场景常常出现在他同期的许多作品当中,安静又神秘,充满了不可知与疑问,但又充满想象。类似于奇异的戏剧表演,许多元素在梦境中出现又消失,荒山野岭,枝丫交错的树林,动物斑驳隐逸的身影等等。那些被描述的全部场景与精神的质感,那些徘徊在家乡山水中的故事与人们,都不再消失。它们只是以另一种的形式,重现在呓语的每一个片段。

    易连始终保留一个第三人称的视角来观看,而通过作品体现出的“公共性”正在他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是如何理解或者试图理解他人(他者)作为另一个生命个体的感受或者处境。虽然影像不同于梦境,但是艺术家认为,作为一种无法直接体验的“影像生产”,所有媒介都成为梦的外化部分,互为解释并体验。而与影像本身,似乎与梦保持某种同源性,这也是重新梳理并理解易连作品的途径。

  • 易连,《日历2012》,出自《日历》,2019年。影像装置(彩色,有声,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易连,影片截图,出自《惊|蛰》,2013年。单屏版, 彩色,有声,HD。时长:8分40秒。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易连,影片截图,出自《暗流2012》,2012年。单频录像,彩色/黑白混合,有声,HD。时长:9分51秒。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易连,影片截图,出自《冬眠》,2014年。双屏录像,彩色,有声,HD。时长:视频A,6分04秒,视频B,5分43秒。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易连,《痴人集》,图片装置,亚克力UV打印,20x11cm,2019。图片由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