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艳阳高照 艺术家:周裕隆 策展人 :沈奇岚 太阳之下,并无新事。周裕隆的作品让人重新思考这句话。 龙是否真的存在?是传说还是曾经存在过的生物?如果考古发现了龙骨,如果一群人目睹过龙骨,是否保证了龙的真实存在? 周裕隆的创作,不仅仅是制作一条“龙”,而是构建一个关于龙的传说。摄影图像赋予的真实性成为了他的魔法配方。他的创作意图不仅仅是图像,而是叙事和重构。 《寻找无双》是他长期创作的作品之一,建立在关于龙骨的传说之上。整个村子的人集体寻龙,如白日梦游一般穿巡过整个村落,浩浩荡荡的集体魔怔,让人想起《叫魂》中所描述的中国底层的集体无意识。这既荒诞又现实的寓言景象,让人百感交集。 《围观者》是这个故事的延伸,在这片大地的不同角落,人们一次次发现传说中的生物横呈在眼前。围观者是构成传说的叙事元素之一。目击者中不仅需要百姓,还需要末代皇帝和龙骨的同框景象。愉悦来自于虚构和虚构之间的互文和撞击。 周裕隆曾经想成为考古学家,他对远古时代的事情好奇,并相信怪力乱神的故事,觉得那些可能是假的事情也可能是真。谎言丛生处,方有真理。 周裕隆在极其调皮又极为认真地玩一个历史的魔方游戏。他在成年之后获得了商业摄影的技能,因此得到了掌控图像的能力。他念念不忘的故事和人物,成为了他创作的对象。他让不可能的图像并置在一起,并在虚构中建立某种真实性。《牺牲者》系列中的虚构和真实感,来自于他出色的场景塑造和叙事能力。他对多重叙事(Narrative)有种迷恋,他觉得“失败”的人有种奇怪的魅力,这些立场让作品具有了一种复杂的结构。 周裕隆的作品如建构一幢大厦(如巴赫的音乐),经过精心的排演和计划周密的拍摄,历史的舞台同时彰显出了壮观和荒诞。如此壮丽的建筑结构背后,指向的是对历史虚无的发问。他说:“地球像只骰子,掷向宇宙里那盘既定输赢的赌局。” 作品《艳阳高照》的故事源自他的幼时记忆——曾经的县城小学里,全体师生参加过的刑犯公审大会,一个美丽的女孩因裸泳和有多任男友而被处决。在叙事中,他重回这段记忆,哀婉的叙事让人重思历史巨轮下碾过的花花草草。 他并非重返现场,而是重构叙事。他说:“宇宙里永无独立存在的讯息。我们遇到的事物总是以另一种方式同时出现两次。” 他一直在寻找一种来自内心和宇宙相通的力量——那是分享了历史的话语权之后的力量。权力书写历史,但叙事可以重构权力。。 当我们觉得周裕隆作品中的图像似曾相识时,我们就进入了他的魔方游戏。《阿克提翁之死》拍摄于2019年,却好似这个世纪的寓言——士兵们在旷野中追击捕猎,鹿死谁手?谁是士兵,谁是鹿? 艳阳之下,并无新事,只有故事。拥有了牺牲者和围观者才能成为故事。 展览现场,观众将发现自己也成为了围观者之一。 谁是《牺牲者》,谁是《围观者》? 这个被信息淹没的后真相时代,艳阳高照,遍地龙骨。...

    艳阳高照系列15号,2015

    艳阳高照

     

    艺术家:周裕隆

    策展人 :沈奇岚

     

    太阳之下,并无新事。周裕隆的作品让人重新思考这句话。

    龙是否真的存在?是传说还是曾经存在过的生物?如果考古发现了龙骨,如果一群人目睹过龙骨,是否保证了龙的真实存在?

    周裕隆的创作,不仅仅是制作一条“龙”,而是构建一个关于龙的传说。摄影图像赋予的真实性成为了他的魔法配方。他的创作意图不仅仅是图像,而是叙事和重构。

    《寻找无双》是他长期创作的作品之一,建立在关于龙骨的传说之上。整个村子的人集体寻龙,如白日梦游一般穿巡过整个村落,浩浩荡荡的集体魔怔,让人想起《叫魂》中所描述的中国底层的集体无意识。这既荒诞又现实的寓言景象,让人百感交集。

    《围观者》是这个故事的延伸,在这片大地的不同角落,人们一次次发现传说中的生物横呈在眼前。围观者是构成传说的叙事元素之一。目击者中不仅需要百姓,还需要末代皇帝和龙骨的同框景象。愉悦来自于虚构和虚构之间的互文和撞击。

    周裕隆曾经想成为考古学家,他对远古时代的事情好奇,并相信怪力乱神的故事,觉得那些可能是假的事情也可能是真。谎言丛生处,方有真理。

    周裕隆在极其调皮又极为认真地玩一个历史的魔方游戏。他在成年之后获得了商业摄影的技能,因此得到了掌控图像的能力。他念念不忘的故事和人物,成为了他创作的对象。他让不可能的图像并置在一起,并在虚构中建立某种真实性。《牺牲者》系列中的虚构和真实感,来自于他出色的场景塑造和叙事能力。他对多重叙事(Narrative)有种迷恋,他觉得“失败”的人有种奇怪的魅力,这些立场让作品具有了一种复杂的结构。

    周裕隆的作品如建构一幢大厦(如巴赫的音乐),经过精心的排演和计划周密的拍摄,历史的舞台同时彰显出了壮观和荒诞。如此壮丽的建筑结构背后,指向的是对历史虚无的发问。他说:“地球像只骰子,掷向宇宙里那盘既定输赢的赌局。”

    作品《艳阳高照》的故事源自他的幼时记忆——曾经的县城小学里,全体师生参加过的刑犯公审大会,一个美丽的女孩因裸泳和有多任男友而被处决。在叙事中,他重回这段记忆,哀婉的叙事让人重思历史巨轮下碾过的花花草草。

    他并非重返现场,而是重构叙事。他说:“宇宙里永无独立存在的讯息。我们遇到的事物总是以另一种方式同时出现两次。” 他一直在寻找一种来自内心和宇宙相通的力量——那是分享了历史的话语权之后的力量。权力书写历史,但叙事可以重构权力。。

    当我们觉得周裕隆作品中的图像似曾相识时,我们就进入了他的魔方游戏。《阿克提翁之死》拍摄于2019年,却好似这个世纪的寓言——士兵们在旷野中追击捕猎,鹿死谁手?谁是士兵,谁是鹿?

    艳阳之下,并无新事,只有故事。拥有了牺牲者和围观者才能成为故事。

    展览现场,观众将发现自己也成为了围观者之一。

    谁是《牺牲者》,谁是《围观者》?

    这个被信息淹没的后真相时代,艳阳高照,遍地龙骨。

    谁又不是历史的围观者?

    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

     

  • 牺牲者系列 1019号.2019
  • 寻找无双系列_围观者1号.2017
  • 寻找无双系列_围观者7号.2017
  • 艺术家 周裕隆 1978年出生,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从某种角度说,周的作品渗透着历史主义者的气质,带着博斯般的宗教神秘色彩。他善用幽默的口吻表达严肃和沉重的主题,有时暗含勃鲁盖尔式的轻盈的嘲讽。周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童年在各种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中度过。高考时填报了考古学专业,后因英语成绩而落榜。他酷爱导演黑泽明,痴迷于作家博尔赫斯与阿瑟克拉克;反对民族主义,并对任何既成的结论都保持着警惕与怀疑。他曾说:'一切问题都没有最终答案,也没有唯一答案,所有判断都在流变'。从这些经历以及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历史与不可知事物为何如此钟爱。也许正因如此,周不愿把自己归类于任何群体,不拘泥于创作的方法,不承认所谓的定义。 周以商业摄影为生计。这些经验使他在画面调度和把控上具有强大的优势。而独立的经济收入亦成为他创作的重要支柱。正因为这样的身份,他反而可以更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作品,使作品保持纯粹,有能力对外在的任何纷扰说'不',以不至流落到附庸风雅的境地。周的作品更像小说,蕴含着很强的叙事性,里面几乎看不到儿女情长和暧昧的情欲--他并不关心这些,而更多的是对人类巨大的悲悯,以及时间洪流中深深的无力之感。 ——Arthur L. Gombrich

    艺术家

    周裕隆

     

    1978年出生,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从某种角度说,周的作品渗透着历史主义者的气质,带着博斯般的宗教神秘色彩。他善用幽默的口吻表达严肃和沉重的主题,有时暗含勃鲁盖尔式的轻盈的嘲讽。周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童年在各种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中度过。高考时填报了考古学专业,后因英语成绩而落榜。他酷爱导演黑泽明,痴迷于作家博尔赫斯与阿瑟克拉克;反对民族主义,并对任何既成的结论都保持着警惕与怀疑。他曾说:"一切问题都没有最终答案,也没有唯一答案,所有判断都在流变"。从这些经历以及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历史与不可知事物为何如此钟爱。也许正因如此,周不愿把自己归类于任何群体,不拘泥于创作的方法,不承认所谓的定义。

     

    周以商业摄影为生计。这些经验使他在画面调度和把控上具有强大的优势。而独立的经济收入亦成为他创作的重要支柱。正因为这样的身份,他反而可以更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作品,使作品保持纯粹,有能力对外在的任何纷扰说"不",以不至流落到附庸风雅的境地。周的作品更像小说,蕴含着很强的叙事性,里面几乎看不到儿女情长和暧昧的情欲--他并不关心这些,而更多的是对人类巨大的悲悯,以及时间洪流中深深的无力之感。

    ——Arthur L. Gombrich

  • 策展人 沈奇岚 1980年出生于上海,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文化学者。于德国明斯特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曾任《艺术世界》杂志社编辑部主任,中南传媒浦睿文化艺术部主编。现兼任《书城》杂志编委。 沈奇岚关注艺术与哲学的持续对话。她在2014年上海当代艺术馆联合策展《时间的裂缝》,2016年担任《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展》顾问,2017年在复星艺术中心策展德国战后艺术大师彭克大型展览《A.R.Penck: 暗喻会否成真?》。2018年受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邀请,策划了年度项目'包豪斯课堂',并为'歌德开放空间'策划展览《失眠者之家》。 沈奇岚策划和主持了2018年上海双年展《禹步》国际论坛项目'回环 Detour--艺术与哲学对话'。2019年,她策划了《Angelus Novus苍穹下》德国当代艺术展,并担任了《重整|德国艺术立场》大展的德方顾问。2019年,她策划和主持了国际文化高端对谈系列《The Futures我们的未来》。她代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合作与策划的'青策充电站'项目获选国家文化部的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项目。 她为多家国际艺术杂志和国际艺术机构撰写专栏和画册文章,包括 Financial Times中文网、凤凰艺术、上海博物馆、澳大利亚当代艺术馆等重要媒体与机构。她为英国艺术家Antony Gormley撰写了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展览画册文章。她也为艺术家邱志杰撰写了在意大利Skira出版社所出版的画册。

    策展人

    沈奇岚

     

    1980年出生于上海,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文化学者。于德国明斯特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曾任《艺术世界》杂志社编辑部主任,中南传媒浦睿文化艺术部主编。现兼任《书城》杂志编委。

     

    沈奇岚关注艺术与哲学的持续对话。她在2014年上海当代艺术馆联合策展《时间的裂缝》,2016年担任《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展》顾问,2017年在复星艺术中心策展德国战后艺术大师彭克大型展览《A.R.Penck: 暗喻会否成真?》。2018年受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邀请,策划了年度项目"包豪斯课堂",并为"歌德开放空间"策划展览《失眠者之家》。

     

    沈奇岚策划和主持了2018年上海双年展《禹步》国际论坛项目"回环 Detour--艺术与哲学对话"。2019年,她策划了《Angelus Novus苍穹下》德国当代艺术展,并担任了《重整|德国艺术立场》大展的德方顾问。2019年,她策划和主持了国际文化高端对谈系列《The Futures我们的未来》。她代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合作与策划的"青策充电站"项目获选国家文化部的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项目。

    她为多家国际艺术杂志和国际艺术机构撰写专栏和画册文章,包括 Financial Times中文网、凤凰艺术、上海博物馆、澳大利亚当代艺术馆等重要媒体与机构。她为英国艺术家Antony Gormley撰写了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展览画册文章。她也为艺术家邱志杰撰写了在意大利Skira出版社所出版的画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