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以南 艺术家:丘、唐景锋、杨哲一、朱岚清 策展人:肖瑞昀 顾问:冯莎 合作机构:鹭潮·鼓浪屿美院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所在的中国南方——福建,与和中国版图上的其他南方地域,共享着地缘和想象力上的资源。“南方以南”展览邀请四位来自不同地域艺术家,其范围涵盖福建、广东、香港和台湾,他们从各自的经验出发,作品探讨的空间范围同时延展至南方各地,透露着不同文化形态的差异性。这些在地缘上大部分处于版图交界的地方,或濒临海洋,或是透过陆地与邻国接壤。本次展览将呈现人们在这些地理空间的自然流动和行为痕迹。 朱岚清作品《沉船发掘记》(Excavations of a Shipwreck),是以福建泉州宋末沉船发掘为线索,展开一段关于地域文化的当代考古。沉船作为一个历史意象,一方面展示中国古代高超的造船工艺,其遗留的物品重现了当地曾经繁荣的制造业与贸易,这同时也成为创作发掘的指引。作品将两次“发掘”并置,影像所呈现当下的泉州港制造产业与考古档案形成有趣的比照。 从过往作品《纪事》到《毋虚》(Chronicle and Wuxu Mountain),丘持续以一种敏锐的知性,捕捉故土影像,讨论身为广东客家人的“客居史”和文化认同。本次主要展出丘的新作《督脉》(Dumai),作品将银盐照片与大漆、传统物件相结合,以此寻找并连接人与地方的关系,探寻将影像物件化之后呈现丰富历史层次和时间纹理。 唐景锋的作品《唐水黄土》(Sweet Water, Bitter Earth)同样是一次身份的探寻,将生命经验的介入叙事之中。其拍摄的空间路径从香港出发,“唐水”是唐景锋沿着父辈一路迁徙的水路,将与父辈相关的负片浸泡到广州的珠江水里,影像由此蒙上了底色。“黄土”则是他将母亲家庭的负片置于鞋底,在老宅旧址来回走动刮擦的痕迹。唐景锋在这一系列中,以多个线索铺陈着他的叙事与想象,包括寻访儿时在香港观看纪录片固有印象之外的真实中国地域。他在个体叙事和宏观的空间历史之间建立对话,展现两者在意义组构上的互文性。 杨哲一展开的是沿着国境以南、由东向西的空间曲径。他曾是一名在大陆工作的台湾地质工程师。此次展出的《山水》(Shan-Shui)系列,台湾水泥企业在大陆南方地带石灰石矿场开采砂石的影像纪录、以及山头爆破的录像作品。随着工业转移,他的记录也相应延到了与中国交界的越南。在视觉构成上,影像将宋画的古典美感融入到了当代语境中,远处是自然的山陵,前景却是人为形成的矿山。这一系列以独特的视觉方式提供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流动现象,并影射全球环境问题。 在今天的语境下,地方的概念被重新界定,固定的地域疆界在认知上逐渐瓦解。相应的,“南方”也不再被视作一个明确的地理范围,或是恒定不变的地缘政治文化秩序。如果将本次展出作品视为多个叙事结构,那么它们所呈现的脉络,既有由作品建构的个人空间史、连结的当下和未来之观点,也有从历史事件的踏查、再现地区内部复杂的差异性,更有沿着南方疆域的产业流动现象进而探讨环境问题。本次展览试图提供超越一般“地方志”的阅读经验,借由四位艺术家传达的空间视角与历史视野,以当代议题回应地方观点,开拓有关“南方”的理解与想象。...

    南方以南

    艺术家:丘、唐景、杨哲一、朱岚清

    策展人:肖瑞昀

    顾问:冯莎

    合作机构:鹭潮·鼓浪屿美院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所在的中国南方——福建,与和中国版图上的其他南方地域,共享着地缘和想象力上的资源。“南方以南”展览邀请四位来自不同地域艺术家,其范围涵盖福建、广东、香港和台湾,他们从各自的经验出发,作品探讨的空间范围同时延展至南方各地,透露着不同文化形态的差异性。这些在地缘上大部分处于版图交界的地方,或濒临海洋,或是透过陆地与邻国接壤。本次展览将呈现人们在这些地理空间的自然流动和行为痕迹。

    朱岚清作品《沉船发掘记》(Excavations of a Shipwreck),是以福建泉州宋末沉船发掘为线索,展开一段关于地域文化的当代考古。沉船作为一个历史意象,一方面展示中国古代高超的造船工艺,其遗留的物品重现了当地曾经繁荣的制造业与贸易,这同时也成为创作发掘的指引。作品将两次“发掘”并置,影像所呈现当下的泉州港制造产业与考古档案形成有趣的比照。

    从过往作品《纪事》到《毋虚》(Chronicle and Wuxu Mountain),丘持续以一种敏锐的知性,捕捉故土影像,讨论身为广东客家人的“客居史”和文化认同。本次主要展出丘的新作《督脉》(Dumai),作品将银盐照片与大漆、传统物件相结合,以此寻找并连接人与地方的关系,探寻将影像物件化之后呈现丰富历史层次和时间纹理。

    唐景锋的作品《唐水黄土》(Sweet Water, Bitter Earth)同样是一次身份的探寻,将生命经验的介入叙事之中。其拍摄的空间路径从香港出发,“唐水”是唐景锋沿着父辈一路迁徙的水路,将与父辈相关的负片浸泡到广州的珠江水里,影像由此蒙上了底色。“黄土”则是他将母亲家庭的负片置于鞋底,在老宅旧址来回走动刮擦的痕迹。唐景锋在这一系列中,以多个线索铺陈着他的叙事与想象,包括寻访儿时在香港观看纪录片固有印象之外的真实中国地域。他在个体叙事和宏观的空间历史之间建立对话,展现两者在意义组构上的互文性。

    杨哲一展开的是沿着国境以南、由东向西的空间曲径。他曾是一名在大陆工作的台湾地质工程师。此次展出的《山水》(Shan-Shui)系列,台湾水泥企业在大陆南方地带石灰石矿场开采砂石的影像纪录、以及山头爆破的录像作品。随着工业转移,他的记录也相应延到了与中国交界的越南。在视觉构成上,影像将宋画的古典美感融入到了当代语境中,远处是自然的山陵,前景却是人为形成的矿山。这一系列以独特的视觉方式提供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流动现象,并影射全球环境问题。

    在今天的语境下,地方的概念被重新界定,固定的地域疆界在认知上逐渐瓦解。相应的,“南方”也不再被视作一个明确的地理范围,或是恒定不变的地缘政治文化秩序。如果将本次展出作品视为多个叙事结构,那么它们所呈现的脉络,既有由作品建构的个人空间史、连结的当下和未来之观点,也有从历史事件的踏查、再现地区内部复杂的差异性,更有沿着南方疆域的产业流动现象进而探讨环境问题。本次展览试图提供超越一般“地方志”的阅读经验,借由四位艺术家传达的空间视角与历史视野,以当代议题回应地方观点,开拓有关“南方”的理解与想象。

     

    /肖瑞昀

  • 策展人:肖瑞昀 从事影像评论写作和策展工作。三影堂无界项目策展人,曾策划近20次个展,参与执行多项展览项目。撰写媒体报道和评论,“Wonderfoto摄影志”(台湾)设有个人摄影评论专栏,采访及评论文章曾在《数码摄影》、《中国摄影》、韩国《Photo Art》发表。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影像理论硕士,华南师范大学传播专业学士。

    策展人:肖瑞昀

    从事影像评论写作和策展工作。三影堂无界项目策展人,曾策划近20次个展,参与执行多项展览项目。撰写媒体报道和评论,“Wonderfoto摄影志”(台湾)设有个人摄影评论专栏,采访及评论文章曾在《数码摄影》、《中国摄影》、韩国《Photo Art》发表。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影像理论硕士,华南师范大学传播专业学士。

     
  • 朱岚清,选自《沉船发掘记》系列,原泉州地方国营造船厂遗址附近,2018年。数字微喷。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唐景锋,《水I》,选自《唐水黄土》系列,2014年。数字微喷。图片由艺术家和绝版影像馆提供。

  • 杨哲一,选自《山水 V》系列,2017年,数字微喷。图片由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