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冠宇 悬停身境 策展人:李佳 “从根本上讲,摄影者想要生产的是之前从未存在过的情境:而且他所寻找的并不是外面的世界中的情境:世界只是要被生产出来的情境的借口,它包含在装置程序的可能性中。” ——威廉·弗卢塞尔 从一开始,徐冠宇的摄影实践就因其创造新空间和情境的冲动、热望和不懈坚持令人印象深刻。在他最初受瞩目的系列“暂时存在的家”(2018-2019)中,徐冠宇用各种他拍摄或收集来的照片及杂志图片暂时占据了他在北京父母的家,再将改换了面貌的空间用摄影记录下来。甫看上去,照片中无人的房间被密集、凌乱和相互冲突的图像,以及和图像中嵌套的其他图像所入侵、打乱和洞穿,在这个平常的居室内景中仿佛被嵌入无数来自不同时空的图像通道。然而,艺术家并不是简单用数字技术“虚拟地”完成这些,相反,他是分数次,趁家中无人时,用之前冲印、打印或收藏的照片和书页,或悬挂、或张贴,或平铺在客厅、厨房、自己的卧室、书桌各处,一俟布置完毕,用相机拍摄记录之后,他还要将一切复原。这样在父母回家后,他们不会发觉在家中曾经发生过什么。用这种方式,徐冠宇将现实中的行为、带有仪式性的表演、干预和介入式的行动、临时性的装置制作,与同时作为行动和结果的摄影相结合,或许,我们可以把他的创作理解成一种制造新情境的实验,摄影对他而言不仅仅意味着象征层面的符号生产,更是一个有可能撬动图像、空间、身体和事件的复合程序;它不仅仅体现为确定性或物化的状态和结果,而更类似于某种侧重行为、过程和关系的开放性实践。 这些作为临时占领者的照片和图像,大多来自徐冠宇在过去四年中拍摄的照片,内容包括了中、美和欧洲各地的景观和环境,比如在费城的绕行标志、在旧金山插有美国国旗的废弃展示窗口、芝加哥在特朗普选举后的游行抗议、于布鲁塞尔的反脱欧海报等等; 还有他在美国完成的其他艺术作品,以及之前的摄影系列《去往另一片陆地》,后者是徐冠宇和其他不同种族、身份、年龄的男性在他们的私人空间中拍摄的合影,此外还有他年少时收集的电影和时尚杂志撕页,以及家庭相簿中的相片。这些照片在他的家中制造出一个冲突又渴望连接、异质而奇妙的全新情境,一个高度压缩的时空,同时也是向各个平行世界开放的现场。而他的切身体验、观察、省思、批判、抗议……通过这些以各种方式折叠、并置、对峙的图像得以直接呈现出来。 用艺术家自己的话,将这些照片布置在父母的家中,也是意在酷儿化(queer)这个异性恋主导的空间。出生于一个传统的保守家庭,在徐冠宇的成长经历中,非异性恋的行为和表达是不受鼓励的,他自己的性少数身份至今仍不为父母所知。年少时期,由于LGBTQ 人群在本地的文化中仍被压抑,他只能将注意力转向以美国文化和白人男性形象为主的西方时尚杂志和电影电视节目,在其中投射对于个人自由的梦想。而成年后在美国作为少数族裔(不仅是性向上,也是种族上)生存的经历,以及特朗普时期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反LGBTQ情绪的抬头,加之对于全球范围内政治气候的审视,这一切让他意识到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运作在根本上同父系/二元权力关系是同构而一体化的,父系/二元权力连接并支配着个人与机构、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个人与全球。徐冠宇通过暂时瓦解和重新打造父母的家,在创造一个包容性、流动性和非二元的个体/私密空间的同时,也在象征层面上开启了一个想象性的乌托邦,一个具有差异性、比较性和矛盾性的新世界。 在这个名为“悬停身境”的展览中,由于疫情带来的旅行限制,徐冠宇不能到场,他将“暂时存在的家”的照片打印在国际快递的纸箱上,并用这些纸箱装上自己的个人物品寄到国内。“家”以这种方式继续着跨越二元界限的流动,但它同时也要经历检查、审评、盘问和滞留,要承载各种权力的运作乃至角力。用这种方式,徐冠宇把个体自由的神话曝露在它最脆弱的边界线上,同时也在继续制造着变动和情境:无论这些承载着图像的快递箱能否最终到达展览现场,这个“家”都经历了新的关系,新的空间,并衍生出新的意义。在本次展览中的另一个与此相类的系列“外籍人口”中,徐冠宇使用类似的方法来探究移民在美国的复杂情况。对于移民来说,家很可能就像这些快递纸箱,永远不可能安全和私密,随时要面临被拆解、破坏、驱回的危险。徐冠宇在美国寻找和邀请了一批持有不同签证身份的参与者,在征得他们的同意后,进入他们的房间拍照,然后再将这些关于个人空间和物品的照片与它们的主人所收藏的私人照片一起打印,布置回主人的房间,最终被摄影记录。在这些照片和照片中的照片里面,那些正在寻求或已经获得公民身份的移民群体以鲜活的,令人动容的面貌出现。个人的身份和历史,亲密关系和记忆,他们居住空间的环境,作为移民在美国可能经历的事件(一些房间中安置着身份证件的照片,以及打包好的快递纸箱),政治气候和地缘政治态势的缩影……凡此种种,像是来自不同主体、力量和时空的代表,汇集在这个临时的,私密同时又是公开的空间中面对面相互质询。而徐冠宇作为这个家庭的“外来者”,他的拍摄和布置行为又必须经过一系列同主人的协商和沟通,最终共同完成这个表演性的行为。如果说“暂时存在的家”中,人物或说主体只是以形象和痕迹出场,“外籍人口”则依赖于不同的、现实的主体参与和共同构建,摄影在这里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实践,这同样也是一种新的情境,它带来新的关系、实践空间和政治潜能。对于徐冠宇来说,重要的不是记录事件的照片,而是让照片成为一个事件。通过照片在空间中的并置、对峙、冲突和对话,我们得以反思图像秩序,质询意识形态,重新打量和尝试撬动板结的身份和文化、政治边界,同时也得以窥见从裂隙中渗入的光。徐冠宇的实践让我们再次相信,摄影可以是一种和平的武器,它的力量在于希望。 文/李佳

    徐冠宇

    悬停身境

     

    策展人:李佳

     

    “从根本上讲,摄影者想要生产的是之前从未存在过的情境:而且他所寻找的并不是外面的世界中的情境:世界只是要被生产出来的情境的借口,它包含在装置程序的可能性中。”

    ——威廉·弗卢塞尔

     

    从一开始,徐冠宇的摄影实践就因其创造新空间和情境的冲动、热望和不懈坚持令人印象深刻。在他最初受瞩目的系列“暂时存在的家”(2018-2019)中,徐冠宇用各种他拍摄或收集来的照片及杂志图片暂时占据了他在北京父母的家,再将改换了面貌的空间用摄影记录下来。甫看上去,照片中无人的房间被密集、凌乱和相互冲突的图像,以及和图像中嵌套的其他图像所入侵、打乱和洞穿,在这个平常的居室内景中仿佛被嵌入无数来自不同时空的图像通道。然而,艺术家并不是简单用数字技术“虚拟地”完成这些,相反,他是分数次,趁家中无人时,用之前冲印、打印或收藏的照片和书页,或悬挂、或张贴,或平铺在客厅、厨房、自己的卧室、书桌各处,一俟布置完毕,用相机拍摄记录之后,他还要将一切复原。这样在父母回家后,他们不会发觉在家中曾经发生过什么。用这种方式,徐冠宇将现实中的行为、带有仪式性的表演、干预和介入式的行动、临时性的装置制作,与同时作为行动和结果的摄影相结合,或许,我们可以把他的创作理解成一种制造新情境的实验,摄影对他而言不仅仅意味着象征层面的符号生产,更是一个有可能撬动图像、空间、身体和事件的复合程序;它不仅仅体现为确定性或物化的状态和结果,而更类似于某种侧重行为、过程和关系的开放性实践。

     

    这些作为临时占领者的照片和图像,大多来自徐冠宇在过去四年中拍摄的照片,内容包括了中、美和欧洲各地的景观和环境,比如在费城的绕行标志、在旧金山插有美国国旗的废弃展示窗口、芝加哥在特朗普选举后的游行抗议、于布鲁塞尔的反脱欧海报等等; 还有他在美国完成的其他艺术作品,以及之前的摄影系列《去往另一片陆地》,后者是徐冠宇和其他不同种族、身份、年龄的男性在他们的私人空间中拍摄的合影,此外还有他年少时收集的电影和时尚杂志撕页,以及家庭相簿中的相片。这些照片在他的家中制造出一个冲突又渴望连接、异质而奇妙的全新情境,一个高度压缩的时空,同时也是向各个平行世界开放的现场。而他的切身体验、观察、省思、批判、抗议……通过这些以各种方式折叠、并置、对峙的图像得以直接呈现出来。

     

    用艺术家自己的话,将这些照片布置在父母的家中,也是意在酷儿化(queer)这个异性恋主导的空间。出生于一个传统的保守家庭,在徐冠宇的成长经历中,非异性恋的行为和表达是不受鼓励的,他自己的性少数身份至今仍不为父母所知。年少时期,由于LGBTQ 人群在本地的文化中仍被压抑,他只能将注意力转向以美国文化和白人男性形象为主的西方时尚杂志和电影电视节目,在其中投射对于个人自由的梦想。而成年后在美国作为少数族裔(不仅是性向上,也是种族上)生存的经历,以及特朗普时期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反LGBTQ情绪的抬头,加之对于全球范围内政治气候的审视,这一切让他意识到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运作在根本上同父系/二元权力关系是同构而一体化的,父系/二元权力连接并支配着个人与机构、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个人与全球。徐冠宇通过暂时瓦解和重新打造父母的家,在创造一个包容性、流动性和非二元的个体/私密空间的同时,也在象征层面上开启了一个想象性的乌托邦,一个具有差异性、比较性和矛盾性的新世界。

     

    在这个名为“悬停身境”的展览中,由于疫情带来的旅行限制,徐冠宇不能到场,他将“暂时存在的家”的照片打印在国际快递的纸箱上,并用这些纸箱装上自己的个人物品寄到国内。“家”以这种方式继续着跨越二元界限的流动,但它同时也要经历检查、审评、盘问和滞留,要承载各种权力的运作乃至角力。用这种方式,徐冠宇把个体自由的神话曝露在它最脆弱的边界线上,同时也在继续制造着变动和情境:无论这些承载着图像的快递箱能否最终到达展览现场,这个“家”都经历了新的关系,新的空间,并衍生出新的意义。在本次展览中的另一个与此相类的系列“外籍人口”中,徐冠宇使用类似的方法来探究移民在美国的复杂情况。对于移民来说,家很可能就像这些快递纸箱,永远不可能安全和私密,随时要面临被拆解、破坏、驱回的危险。徐冠宇在美国寻找和邀请了一批持有不同签证身份的参与者,在征得他们的同意后,进入他们的房间拍照,然后再将这些关于个人空间和物品的照片与它们的主人所收藏的私人照片一起打印,布置回主人的房间,最终被摄影记录。在这些照片和照片中的照片里面,那些正在寻求或已经获得公民身份的移民群体以鲜活的,令人动容的面貌出现。个人的身份和历史,亲密关系和记忆,他们居住空间的环境,作为移民在美国可能经历的事件(一些房间中安置着身份证件的照片,以及打包好的快递纸箱),政治气候和地缘政治态势的缩影……凡此种种,像是来自不同主体、力量和时空的代表,汇集在这个临时的,私密同时又是公开的空间中面对面相互质询。而徐冠宇作为这个家庭的“外来者”,他的拍摄和布置行为又必须经过一系列同主人的协商和沟通,最终共同完成这个表演性的行为。如果说“暂时存在的家”中,人物或说主体只是以形象和痕迹出场,“外籍人口”则依赖于不同的、现实的主体参与和共同构建,摄影在这里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实践,这同样也是一种新的情境,它带来新的关系、实践空间和政治潜能。对于徐冠宇来说,重要的不是记录事件的照片,而是让照片成为一个事件。通过照片在空间中的并置、对峙、冲突和对话,我们得以反思图像秩序,质询意识形态,重新打量和尝试撬动板结的身份和文化、政治边界,同时也得以窥见从裂隙中渗入的光。徐冠宇的实践让我们再次相信,摄影可以是一种和平的武器,它的力量在于希望。

     

    文/李佳

  • 艺术家:徐冠宇 1993年生于中国北京,现居芝加哥。他目前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担任讲师。 徐冠宇以他的创作实践审视摄影机制的权力生产,探问个人自由同政治和社会的关系,他的作品是对作为社会意识形态载体的西方视觉文化和内化在个人成长经验之中传统家庭环境的复杂回应。徐冠宇的创作常在不同媒介之间来回迁移,摄影、新媒体和装置都是他所涉猎的领域,这也同艺术家作为酷儿的身份意识和往来于中美两国的流动性经验密不可分。 徐冠宇曾获得包括2020耶尔国际时尚及摄影节大奖、2020影像上海曝光奖、2019费城摄影中心年度比赛冠军和2019柯达胶片奖在内的多个奖项。他曾获选并分别于芝加哥ACRE、佛蒙特州艺术家驻地项目及 Light Work驻地项目等完成驻地创作。徐冠宇的作品曾于纽约光圈社、纽约国际摄影中心、芝加哥当代美术馆、新奥尔良美术馆、休斯顿美术馆、温特图尔摄影博物馆、卫斯理大学等多个机构展出。他的创作得到包括《纽约时报》、《纽约客》、《亚太艺术杂志》、《Dazed中国》等媒体在内的广泛报道和刊登。

    艺术家:徐冠宇

     

    1993年生于中国北京,现居芝加哥。他目前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担任讲师。

     

    徐冠宇以他的创作实践审视摄影机制的权力生产,探问个人自由同政治和社会的关系,他的作品是对作为社会意识形态载体的西方视觉文化和内化在个人成长经验之中传统家庭环境的复杂回应。徐冠宇的创作常在不同媒介之间来回迁移,摄影、新媒体和装置都是他所涉猎的领域,这也同艺术家作为酷儿的身份意识和往来于中美两国的流动性经验密不可分。

     

    徐冠宇曾获得包括2020耶尔国际时尚及摄影节大奖、2020影像上海曝光奖、2019费城摄影中心年度比赛冠军和2019柯达胶片奖在内的多个奖项。他曾获选并分别于芝加哥ACRE、佛蒙特州艺术家驻地项目及 Light Work驻地项目等完成驻地创作。徐冠宇的作品曾于纽约光圈社、纽约国际摄影中心、芝加哥当代美术馆、新奥尔良美术馆、休斯顿美术馆、温特图尔摄影博物馆、卫斯理大学等多个机构展出。他的创作得到包括《纽约时报》、《纽约客》、《亚太艺术杂志》、《Dazed中国》等媒体在内的广泛报道和刊登。

  • 策展人:李佳 李佳是一名生活在北京的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写作者,译者。她曾于北京大学取得法学学士、经济学学士和艺术学硕士。 她在艺术行业有十余年工作经验,曾任泰康空间高级策展人(2015-2020),佩斯北京画廊副总监(2012-2015)等。李佳曾策划/联合策划有群展、个展二十余场,包括“故乡:海波和他的北方”(坪山美术馆,深圳,2020)、“饥饿地理”(泰康空间,北京,2019-2010)、“替代空间的替代生命”(长征空间,北京,2019)、“制性造别”(泰康空间,北京,2018)、“漂流”(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北京,2018)等。 她于2017年获第一届Hyundai Blue Prize创意能量大奖。她是2021年亚洲文化协会(Asian Cultural Council)奖助金获得者,并将于2022年赴日完成奖助研究计划。 李佳是《艺术论坛》、 《LEAP艺术界》和《燃点》杂志等国内外艺术刊物的长期撰稿人,艺术评论亦发表《艺术论坛》、《亚太艺术杂志》、《Flash Art》、《YISHU》等国际刊物。

    策展人:李佳

     

    李佳是一名生活在北京的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写作者,译者。她曾于北京大学取得法学学士、经济学学士和艺术学硕士。

     

    她在艺术行业有十余年工作经验,曾任泰康空间高级策展人(2015-2020),佩斯北京画廊副总监(2012-2015)等。李佳曾策划/联合策划有群展、个展二十余场,包括“故乡:海波和他的北方”(坪山美术馆,深圳,2020)、“饥饿地理”(泰康空间,北京,2019-2010)、“替代空间的替代生命”(长征空间,北京,2019)、“制性造别”(泰康空间,北京,2018)、“漂流”(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北京,2018)等。 她于2017年获第一届Hyundai Blue Prize创意能量大奖。她是2021年亚洲文化协会(Asian Cultural Council)奖助金获得者,并将于2022年赴日完成奖助研究计划。

     

    李佳是《艺术论坛》、 《LEAP艺术界》和《燃点》杂志等国内外艺术刊物的长期撰稿人,艺术评论亦发表《艺术论坛》、《亚太艺术杂志》、《Flash Art》、《YISHU》等国际刊物。

  • 徐冠宇,《外籍人口系列:AK-08102008-05032021》,2020年。收藏级艺术微喷,140cm x 178cm。图片由艺术家、扬西·理查森画廊和高台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 徐冠宇,《外籍人口系列:JY-01202013-07252021》,2020年。收藏级艺术微喷,100cm x 127cm。图片由艺术家、扬西·理查森画廊和高台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 徐冠宇,《外籍人口系列:JZ-08132017-10032020》,2020年。收藏级艺术微喷,140cm x 178cm。图片由艺术家、扬西·理查森画廊和高台当代艺术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