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荒原中的神谕:庄学本 前言 二十一世纪的近二十年间,原本沉寂无闻多年的摄影师庄学本(1909-1984),在其身后的时日里,逐渐成为了中国摄影界与人类学界共同瞩目的现象级人物。如同“流放者归来”,人们讶异地发现这位生前谦卑和善,中年时因所谓“历史问题”被开除公职,晚景也颇为凄凉落寞的“非著名”摄影家,曾经在中国最艰难动荡的抗战时代,独自奔走行摄于交通闭塞、土司割据、盗贼横行的西南山地与西北荒原,如同一位被神谕感召的圣徒,决意用影像的力量,为救亡图存、开发西北的国事,做不惜生命的探路先锋。 旷古冷肃的荒原渺无人烟,远方的雪峰似乎与尘世隔绝,这个在黄浦江边长大的青年肃然对视蛮荒的风景,照相机沉醉地追捕着光影的瞬间。单薄的行装与未知的旅程,虱子一般如影随形的挫折和匮乏,全然失色于胶片显影时的灵光绽放。在漂泊的寂寞里,庄学本曾期然寻觅生命的奇迹,而这奇迹竟也在他的面前昭然呈现:以如花的美色和野性的尊严,为一段早被风雨销蚀的边地故事,定影成一幅绝版的记忆。 近十年间,随着对庄学本“十年西行”考察成果的研究日益深入,学界逐步认识到庄学本对中国西部人文地理、边政土司、宗教制度、民俗文化、服饰艺术等多个领域,都有系统性的调查与研究成果,其学术价值可以与同一时代的民族学者或人类学家相媲美。岷江峡谷、松潘草地、甘青藏域、西康彝区、泸沽湖畔,印度商港……也都因庄学本的游历留下了珍贵的影迹,有些甚至因其珍稀罕见,成为影像民族志中的孤本。 学术上的褒奖固然可贵,“纪实摄影先驱”的令名也并非虚妄,但我们毋宁将庄学本留存于今日的图片,看作一个人燃烧生命的万里征程。他曾以青春的冲动经受了荒原的洗礼,又用相机和胶片记录着心灵的轨迹与梦想。而这梦想,通过顽强不屈的影像创作,不断显影与放大,终于构建成中国西陲众多民族在一个逝去时代里的光影史诗。 庄学本的照片是需要凝视的,他将一种文明与尊严的力量赋予了他所观照的边地人民,无论是眉目俊朗的康巴青年,还是纯真无邪的嘉绒少女,无论是神思深邃的果洛活佛,抑或是不怒自威的藏地贵族,他们都超越时空的疆界,透过照片的边际,骄傲地与我们的目光交汇,情感相通,他们挺拔的生命也因之而青春不朽。自由与梦想,执着与人道,其实正是庄学本留给当代国人的一笔精神财富。于是,那个沉默千年的世界开始发出了声音,那些总是沉默在时间深处的人与事,终于在我们的眼前清楚呈现。 朱靖江

    荒原中的神谕:庄学本

    前言

     

    二十一世纪的近二十年间,原本沉寂无闻多年的摄影师庄学本(1909-1984),在其身后的时日里,逐渐成为了中国摄影界与人类学界共同瞩目的现象级人物。如同“流放者归来”,人们讶异地发现这位生前谦卑和善,中年时因所谓“历史问题”被开除公职,晚景也颇为凄凉落寞的“非著名”摄影家,曾经在中国最艰难动荡的抗战时代,独自奔走行摄于交通闭塞、土司割据、盗贼横行的西南山地与西北荒原,如同一位被神谕感召的圣徒,决意用影像的力量,为救亡图存、开发西北的国事,做不惜生命的探路先锋。

    旷古冷肃的荒原渺无人烟,远方的雪峰似乎与尘世隔绝,这个在黄浦江边长大的青年肃然对视蛮荒的风景,照相机沉醉地追捕着光影的瞬间。单薄的行装与未知的旅程,虱子一般如影随形的挫折和匮乏,全然失色于胶片显影时的灵光绽放。在漂泊的寂寞里,庄学本曾期然寻觅生命的奇迹,而这奇迹竟也在他的面前昭然呈现:以如花的美色和野性的尊严,为一段早被风雨销蚀的边地故事,定影成一幅绝版的记忆。

    近十年间,随着对庄学本“十年西行”考察成果的研究日益深入,学界逐步认识到庄学本对中国西部人文地理、边政土司、宗教制度、民俗文化、服饰艺术等多个领域,都有系统性的调查与研究成果,其学术价值可以与同一时代的民族学者或人类学家相媲美。岷江峡谷、松潘草地、甘青藏域、西康彝区、泸沽湖畔,印度商港……也都因庄学本的游历留下了珍贵的影迹,有些甚至因其珍稀罕见,成为影像民族志中的孤本。

    学术上的褒奖固然可贵,“纪实摄影先驱”的令名也并非虚妄,但我们毋宁将庄学本留存于今日的图片,看作一个人燃烧生命的万里征程。他曾以青春的冲动经受了荒原的洗礼,又用相机和胶片记录着心灵的轨迹与梦想。而这梦想,通过顽强不屈的影像创作,不断显影与放大,终于构建成中国西陲众多民族在一个逝去时代里的光影史诗。

    庄学本的照片是需要凝视的,他将一种文明与尊严的力量赋予了他所观照的边地人民,无论是眉目俊朗的康巴青年,还是纯真无邪的嘉绒少女,无论是神思深邃的果洛活佛,抑或是不怒自威的藏地贵族,他们都超越时空的疆界,透过照片的边际,骄傲地与我们的目光交汇,情感相通,他们挺拔的生命也因之而青春不朽。自由与梦想,执着与人道,其实正是庄学本留给当代国人的一笔精神财富。于是,那个沉默千年的世界开始发出了声音,那些总是沉默在时间深处的人与事,终于在我们的眼前清楚呈现。

     

    朱靖江

  • 策展人:朱靖江 男,祖籍四川,生于北京。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律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以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文化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人类学博导,兼任中国民族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副会长,民族志纪录片导演。早年曾参与创办中央电视台《世界电影之旅》与年度《世界电影回顾》等栏目,制作电影文化类纪录片上百集。主要从事影像人类学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研究,近二十年来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以及文化类文章数百篇,出版《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田野灵光: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的历时性考察与理论研究》《在野与守望:影视人类学行思录》《墨染马蹄香:一个人类学者的记忆与旅程》《故乡回望苍茫:中国影像民族志史论》等学术专著,主持“中国民族志电影史”“影像中的人类学”等多个国家级教学、科研项目,拍摄《中国民间剪纸》《和光同尘:拉萨寺院的壁画与唐卡》《七圣庙》《冬牧场》等民族志电影。担任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联合创办人以及多个纪录片电影节、摄影展终审评委。近年来对庄学本的影像人类学工作研究较为深入,有多篇论文发表。

    策展人朱靖江

    策展人:朱靖江

     

    男,祖籍四川,生于北京。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律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以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文化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人类学博导,兼任中国民族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副会长,民族志纪录片导演。早年曾参与创办中央电视台《世界电影之旅》与年度《世界电影回顾》等栏目,制作电影文化类纪录片上百集。主要从事影像人类学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研究,近二十年来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以及文化类文章数百篇,出版《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田野灵光: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的历时性考察与理论研究》《在野与守望:影视人类学行思录》《墨染马蹄香:一个人类学者的记忆与旅程》《故乡回望苍茫:中国影像民族志史论》等学术专著,主持“中国民族志电影史”“影像中的人类学”等多个国家级教学、科研项目,拍摄《中国民间剪纸》《和光同尘:拉萨寺院的壁画与唐卡》《七圣庙》《冬牧场》等民族志电影。担任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联合创办人以及多个纪录片电影节、摄影展终审评委。近年来对庄学本的影像人类学工作研究较为深入,有多篇论文发表。

  • 艺术家:庄学本 (1909-1984) 上海浦东人。摄影家,民族学家。为20世纪最重要的中国边疆摄影工作者之一。他于1930-40年代在四川、西康(后并入四川)、青海、甘肃等地少数民族世居区域拍摄图片,长期刊载于《良友》、《中华》、《东方》等民国时代知名的期刊画报,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他于民族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同样为学界所尊重,曾先后成为中国边疆学会与中国民族学会会员,并于1948年被选为中国民族学会候补理事。庄学本在1950年后的生活跌宕起伏,与摄影创作及学术活动都渐行渐远。其摄影成就在上世纪后半叶鲜为人知。 21世纪初期,中国摄影界的部分有识之士重新“发现”了庄学本,开始调查、搜集、展示、研讨庄氏在1930-40年代拍摄,如今散落于多处的西部民族摄影作品,并“追谥”庄学本为摄影大师、影像人类学的先驱者。在中国摄影界,从生前落寞到身后殊荣,庄氏遭遇殊为奇异,也意味着带有民族志记录与表述意义的摄影工作者,逐渐获得了中国影像共同体的承认。近十年来,庄学本在民族学领域的成就也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他曾发表或出版的民族学著作、论文等得以被重新审视,这位“夭折”的民族学家有望获得更为公正的评价。

    艺术家庄学本

    艺术家:庄学本 (1909-1984)

     

    上海浦东人。摄影家,民族学家。为20世纪最重要的中国边疆摄影工作者之一。他于1930-40年代在四川、西康(后并入四川)、青海、甘肃等地少数民族世居区域拍摄图片,长期刊载于《良友》、《中华》、《东方》等民国时代知名的期刊画报,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他于民族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同样为学界所尊重,曾先后成为中国边疆学会与中国民族学会会员,并于1948年被选为中国民族学会候补理事。庄学本在1950年后的生活跌宕起伏,与摄影创作及学术活动都渐行渐远。其摄影成就在上世纪后半叶鲜为人知。

     

    21世纪初期,中国摄影界的部分有识之士重新“发现”了庄学本,开始调查、搜集、展示、研讨庄氏在1930-40年代拍摄,如今散落于多处的西部民族摄影作品,并“追谥”庄学本为摄影大师、影像人类学的先驱者。在中国摄影界,从生前落寞到身后殊荣,庄氏遭遇殊为奇异,也意味着带有民族志记录与表述意义的摄影工作者,逐渐获得了中国影像共同体的承认。近十年来,庄学本在民族学领域的成就也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他曾发表或出版的民族学著作、论文等得以被重新审视,这位“夭折”的民族学家有望获得更为公正的评价。

  • 庄学本,《嘉绒少女(四川理县)》,纸本,46.2×45.2,1938。图片来源于广东美术馆

  • 庄学本,《土人社交公开,男女调情不避耳目(青海土族)》,纸本,46.2×45.2,1936。图片来源于广东美术馆

  • 庄学本,《庄严精美的木里大佛(四川木里)》,纸本,46.2×45.2,1939。图片来源于广东美术馆

  • 庄学本,《旅途中的摩梭贵妇一行(云南永宁)》,纸本,46.2×45.2,1939。图片来源于广东美术馆

  • 庄学本,《羌人过溜索(四川理县)》,纸本,46.2×45.2,1934。图片来源于广东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