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可如 记忆所及之处 摄影作为记忆的转录工具,具有可靠和欺骗双重属性,正如人类记忆本身的模糊性与变形能力。疾病是艺术家袁可如的记忆“刺点”,疾病的隐喻弥漫在艺术家袁可如的创作中,就像现实中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她通过个体对疾病的叙述辐射出对时间、空间、家庭、社会、伦理、政治等问题的探索。正如约翰·伯格所说,“记忆不像末尾的终点站。词语、比喻、符号需要以类似的方式为一张被打印出来的照片创造出一个语境。也就是说,它们表现出痕迹,也不排除多种方法论。这个辐射系统必须围绕着照片被构成,以便可以同时通过个人、政治、经济、戏剧、日常和历史的方式去解读它。” 本次展览包括艺术家创作的《永恒与片刻》和《雾中来的人2037》两件影像作品和摄影作品。 《永恒与片刻》是袁可如从自己家族的乙肝病史开始的研究。乙肝曾在中国拥有庞大的人群基数和海量的新闻信息,却长时间在文化演绎层面失语。艺术家从私人经历出发,产生了对疾病公共性和审美化的追问。作品由三个屏幕影像组成,选择了三个真实人物作为原型切入,他们各自在海边有了一次短暂的出走,在出走中表达遗憾、宣泄愤怒或达成和解,最终从隐秘的个体叙述汇聚成一段共同体的陈词。 《雾中来的人2037》以萨拉马戈的小说《失明症漫记》为灵感虚构,是发生在另一个平行世界的现实主义科幻故事。艺术家邀请了10位非专业演员,他们本身是从事不同职业的盲人,在塑造虚构角色的同时,也将视障群体部分真实的身体经验引入到影片,在可见与不可见的矛盾中寻找一种跨越壁垒的情感抵达。 在袁可如的摄影作品中,她充分利用照片的虚构性质,将老照片和剧照做材料性的处理,材料性和影片的场景(疾病)的某种特性联系到一起,形成新的张力和叙事,让摄影处于真实与虚拟、观点和阐释的矛盾中。 展出作品均以现实中的疾病为元叙事,艺术家袁可如使用了文学虚构和场景建造的方式,呈现了记忆在不同场景中,将虚构的故事嫁接到“人造”空间,空间的叙事性强调人的意志,记忆所及之处,在记忆中捕捉现代文明的脆弱和人的困境。

    袁可如

    记忆所及之处

     

    摄影作为记忆的转录工具,具有可靠和欺骗双重属性,正如人类记忆本身的模糊性与变形能力。疾病是艺术家袁可如的记忆“刺点”,疾病的隐喻弥漫在艺术家袁可如的创作中,就像现实中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她通过个体对疾病的叙述辐射出对时间、空间、家庭、社会、伦理、政治等问题的探索。正如约翰·伯格所说,“记忆不像末尾的终点站。词语、比喻、符号需要以类似的方式为一张被打印出来的照片创造出一个语境。也就是说,它们表现出痕迹,也不排除多种方法论。这个辐射系统必须围绕着照片被构成,以便可以同时通过个人、政治、经济、戏剧、日常和历史的方式去解读它。”

     

    本次展览包括艺术家创作的《永恒与片刻》和《雾中来的人2037》两件影像作品和摄影作品。

     

    《永恒与片刻》是袁可如从自己家族的乙肝病史开始的研究。乙肝曾在中国拥有庞大的人群基数和海量的新闻信息,却长时间在文化演绎层面失语。艺术家从私人经历出发,产生了对疾病公共性和审美化的追问。作品由三个屏幕影像组成,选择了三个真实人物作为原型切入,他们各自在海边有了一次短暂的出走,在出走中表达遗憾、宣泄愤怒或达成和解,最终从隐秘的个体叙述汇聚成一段共同体的陈词。

     

    《雾中来的人2037》以萨拉马戈的小说《失明症漫记》为灵感虚构,是发生在另一个平行世界的现实主义科幻故事。艺术家邀请了10位非专业演员,他们本身是从事不同职业的盲人,在塑造虚构角色的同时,也将视障群体部分真实的身体经验引入到影片,在可见与不可见的矛盾中寻找一种跨越壁垒的情感抵达。

     

    在袁可如的摄影作品中,她充分利用照片的虚构性质,将老照片和剧照做材料性的处理,材料性和影片的场景(疾病)的某种特性联系到一起,形成新的张力和叙事,让摄影处于真实与虚拟、观点和阐释的矛盾中。

     

    展出作品均以现实中的疾病为元叙事,艺术家袁可如使用了文学虚构和场景建造的方式,呈现了记忆在不同场景中,将虚构的故事嫁接到“人造”空间,空间的叙事性强调人的意志,记忆所及之处,在记忆中捕捉现代文明的脆弱和人的困境。

     

  • 艺术家:袁可如 1990年出生于杭州,201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获艺术硕士学位,现生活和工作于上海。她的艺术创作聚焦于探索影像的绘画感、空间韵律和叙事性,把现实中当下所经历的事件、情感与历史、神话、梦境等结合到一起,用叙述性的影像方式来呈现不同历史切片中的个体困境。 她曾获2018年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提名;入围2014届华宇青年艺术奖;参与“钻石一代”2013年香港艺术巴塞尔沙龙及多届香港巴塞尔“光映现场”单元;作品曾刊登《天南》文学杂志第16期封面。近期个人项目/个展包括:“后像之痕”,SPURS Gallery; CEF专题放映:袁可如:成瘾,幽灵以及宿命三部曲;“NEBULA 5 SPACE”,四方美术馆;“池化>孚梦”表演项目,油罐艺术中心;“月亮便士”,西岸艺术博览会;“旦夕异客”,狮语画廊;《会饮俱乐部》首映,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参加群展机构包括:松美术馆,天目里之驻,OCAT深圳,多伦美术馆,剩余空间,日内瓦当代艺术中心,蜂巢,墨方,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奥克兰艺术博览会,德国乌帕塔尔国际艺术家邀请展,首尔Alt Space LOOP, 巴黎Asia Now Paris,明当代美术馆,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赫尔辛基艺术节,柏林MOMENTUM画廊,Photo Shanghai等。

    艺术家:袁可如

     

    1990年出生于杭州,201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获艺术硕士学位,现生活和工作于上海。她的艺术创作聚焦于探索影像的绘画感、空间韵律和叙事性,把现实中当下所经历的事件、情感与历史、神话、梦境等结合到一起,用叙述性的影像方式来呈现不同历史切片中的个体困境。

     

    她曾获2018年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提名;入围2014届华宇青年艺术奖;参与“钻石一代”2013年香港艺术巴塞尔沙龙及多届香港巴塞尔“光映现场”单元;作品曾刊登《天南》文学杂志第16期封面。近期个人项目/个展包括:“后像之痕”,SPURS Gallery; CEF专题放映:袁可如:成瘾,幽灵以及宿命三部曲;“NEBULA 5 SPACE”,四方美术馆;“池化>孚梦”表演项目,油罐艺术中心;“月亮便士”,西岸艺术博览会;“旦夕异客”,狮语画廊;《会饮俱乐部》首映,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参加群展机构包括:松美术馆,天目里之驻,OCAT深圳,多伦美术馆,剩余空间,日内瓦当代艺术中心,蜂巢,墨方,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奥克兰艺术博览会,德国乌帕塔尔国际艺术家邀请展,首尔Alt Space LOOP, 巴黎Asia Now Paris,明当代美术馆,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赫尔辛基艺术节,柏林MOMENTUM画廊,Photo Shanghai等。

  • 策展人:祝羽捷 写作者、策展人、文化学者,复旦大学艺术哲学博士候选人,曾毕业于中央圣马丁艺术策展与批评专业。著有《万物皆有欢喜处》《世界从不寂静》《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羽来信》等,翻译作品《哗众取宠》《文艺复兴人》《简洁如相片》等。主持及出品《ZHU在英伦》文化短视频节目。2018年 11月份,英国驻华使馆公使兼副馆长司徒娜女士(Christina Scott)宣布授予其英国旅游局中国区社交媒体影响力友好大使荣称;以策展人和艺术评论人身份策划“一间自己的房间II”“隐喻与凝视”“未来出走”等女性艺术群展及艺术家个展。在看理想及喜马拉雅平台主持艺术播客访谈节目“艺术折叠”;是新周刊专栏“艺术不听话”撰稿人,担任新周刊“刀锋发现奖”艺术书推委及中信大方出版艺术顾问。

    策展人:祝羽捷

     

    写作者、策展人、文化学者,复旦大学艺术哲学博士候选人,曾毕业于中央圣马丁艺术策展与批评专业。著有《万物皆有欢喜处》《世界从不寂静》《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羽来信》等,翻译作品《哗众取宠》《文艺复兴人》《简洁如相片》等。主持及出品《ZHU在英伦》文化短视频节目。2018年 11月份,英国驻华使馆公使兼副馆长司徒娜女士(Christina Scott)宣布授予其英国旅游局中国区社交媒体影响力友好大使荣称;以策展人和艺术评论人身份策划“一间自己的房间II”“隐喻与凝视”“未来出走”等女性艺术群展及艺术家个展。在看理想及喜马拉雅平台主持艺术播客访谈节目“艺术折叠”;是新周刊专栏“艺术不听话”撰稿人,担任新周刊“刀锋发现奖”艺术书推委及中信大方出版艺术顾问。

  • 袁可如,《雾中来的人2037》录像静帧,2021年。单频影像,24’38”。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袁可如,《雾中来的人2037》录像静帧,2021年。单频影像,24’38”。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袁可如,《雾中来的人2037》录像静帧,2021年。单频影像,24’38”。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袁可如,《雾中来的人2037》录像静帧,2021年。单频影像,24’38”。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袁可如,《永恒与片刻》录像静帧,2021年。三频影像装置,22’37”。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袁可如,《永恒与片刻》录像静帧,2021年。三频影像装置,22’37”。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袁可如,《永恒与片刻》录像静帧,2021年。三频影像装置,22’37”。图片由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