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 _ 群岛·重游仙境 《_ _ 群岛·重游仙境》以当代视角再次窥探东南亚境内异常熟悉的景象和境况。此次展览大致以岛群的地理特征为依据,跨越时间与空间,探究人类对仙境的追求,并在过程中描绘了由个人轶事、移民旅居和殖民历史等无形力量所塑造的种种际遇。 为了呈现岛国新加坡的隐形海疆以及周围发生的一切,林育容的《海的状态》遍布整个展厅的零星空间,以重新审视人类对边界和空间的感知。一段与“不善言辞的沙人”的采访谈到为填海造陆的砂石运输,更进一步阐述作者对人类资源和土地议题的观察。埃菲尔·章的《世界如此邪恶,必将被一场大洪水毁灭》以天谴式的预言颠覆了海滨假日的场景,为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关系开启了一场对话。游走于大志与大愚的一线之间,MM余通过《幻想岛》揭示了在应对新冠疫情所激发的迫切需求时,竟然有用粉碎白云石打造白色人工沙滩的荒谬举措。人类活动与它带来的生态影响是不分国界的。洪松年在《沉重地压在我眼前》中,通过公共空气污染物数据的再诠释,让新加坡不断重现的雾霾得以形象化,具体呈现邻国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非法烧芭造成的跨境雾害。 推动发展与进步的双重压力,对人们的生活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往往是复杂且无形的。李爱玲在《殖民地采矿政策备忘录》中,将伦敦邱园图书馆和档案馆中索得的档案记录,与圣诞岛上被剪接过的企业视频进行对比,探讨了在生态影响底下,潜藏着殖民地的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隐晦关联。有别于西方对希腊神话人物美杜莎的描绘,瓦威·纳瓦罗扎在《美杜莎(热带岛屿和热带大理石)》中以一个名为“岛屿”的通用滨海图像,为美杜莎开启了崭新的英雄之旅,在菲律宾大理石矿和产业的首府朗布隆,真实和抽象的景象一并徐徐展开。 《视·觉》中的主角建构,源于作者阿纳丁试图循着亡母在香港当帮佣的11年间发给他的照片来追寻她的足迹。放映室内萦绕着阿纳丁缅怀母亲的悲痛,以及无法通过录像设备捕捉她从未入境的缺憾。这种怅然若失在MM余的《缺席》中进一步得到体现,她记录了塔克洛班市遭受台风海燕袭击后的一片狼藉。令人动容的是,在灾区旁的临时帐篷里继续上课的学生们,依然唱着熟悉的童谣“Tong Tong Tong Pakitong-Kitong”。 就像林·索占利纳在《5号国道》中所记录的那样,无法控制的外在力量所带来的动荡不安,持续导致房屋、农田和建筑遗产的消逝。《2号房间》和在曼谷空堤县的《无名巷子的日落》呈现了工人阶级和他们居住空间的状况。丘明记录了边缘化居民的室内空间,以及在稠密难辨的小巷的铁皮屋顶之间看到的日落片段,借此引发对于城市化进程、贫富悬殊以及与社会低下阶层共处的个人经历等等进行反思。 在当今世界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人类始终有着想要理解自身存在和归属感的渴望。《WHO | 胡》是林威义跟随家人回乡探访厦门祖籍的个人记录。在家族历史中发现的不为人知故事,以及生活中的机缘巧合,成了马来西亚和中国乡村生活的平行对照。海外侨民的生涯在《束缚,汹涌》中延续,李爱玲在多元宇宙中构建了一场跨物种的相遇,思考着家族和档案叙事之间错综复杂的交织,而这段录影的灵感取自她曾祖父(一位19世纪圣诞岛的殖民地执法官)的口述家族史。而一场在日出时分于新加坡东海岸举行的海滩《婚礼2020》,则反映了诺尔把自己的憧憬与“她”的身份认同唯美交织的浪漫投影。 随着夜幕降临,《便利的日落》呈现了7-11便利商店沉浸在夕阳余晖下的宁静景象。然而,这个引人入胜的梦幻场景很快就被《便利的劫持》中的现场实录细节给侵蚀。然而,梦想和欲望在《城市街道夜总会》中仍然持续到深夜。撩人的霓虹灯光、此起彼落的街声以及“让金边更美丽”的空泛宣言,继续呼唤着这片土地上的短暂天堂。 文/李锦丽

    _ _ 群岛·重游仙境

     

    _ _ 群岛·重游仙境》以当代视角再次窥探东南亚境内异常熟悉的景象和境况。此次展览大致以岛群的地理特征为依据,跨越时间与空间,探究人类对仙境的追求,并在过程中描绘了由个人轶事、移民旅居和殖民历史等无形力量所塑造的种种际遇。

     

    为了呈现岛国新加坡的隐形海疆以及周围发生的一切,林育容《海的状态》遍布整个展厅的零星空间,以重新审视人对边界和空间的感知。一段与“不善言辞的沙人”的采访谈到为填海造陆的砂石运输更进一步阐述作者对人类资源和土地议题的观察。埃菲尔·章的《世界如此邪恶,必将被一场大洪水毁灭》以天谴式的预言颠覆了海滨假日的场景,为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关系开启了一场对话。游走于大志与大愚的一线之间,MM余通过《幻想岛》揭示了在应对新冠疫情所激发的迫切需求时,竟然有用粉碎白云石打造白色人工沙滩的荒谬举措。人类活动与它带来的生态影响是不分国界的。洪松年在《沉重地压在我眼前》中,通过公共空气污染物数据的再诠释,让新加坡不断重现的雾霾得以形象化,具体呈现邻国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非法烧芭造成的跨境雾害。

     

    推动发展与进步的双重压力,对人们生活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往往是复杂且无形的。李爱玲在《殖民地采矿政策备忘录》中,将伦敦邱园图书馆和档案馆中索得的档案记录,与圣诞岛上被剪接过的企业视频进行对比,探讨了在生态影响底下,潜藏着殖民地的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隐晦关联。有别于西方对希腊神话人物美杜莎的描绘,瓦威·纳瓦罗扎在《美杜莎(热带岛屿和热带大理石)》中以一个名为“岛屿”的通用滨海图像,为美杜莎开启了崭新的英雄之旅,在菲律宾大理石矿和产业的首府朗布隆,真实和抽象的景象一并徐徐展开。

     

    《视·觉》中的主角建构,源于作者阿纳丁试图循着亡母在香港当帮佣的11年间发给他的照片来追寻她的足迹。放映室内萦绕着阿纳丁缅怀母亲的悲痛,以及无法通过录像设备捕捉她从未入境的缺憾。这种怅然若失在MM余的《缺席》中进一步得到体现,她记录了塔克洛班市遭受台风海燕袭击后的一片狼藉。令人动容的是,在灾区旁的临时帐篷里继续上课的学生们,依然唱着熟悉的童谣“Tong Tong Tong Pakitong-Kitong”。

     

    就像林·索占利纳在《5号国道》中所记录的那样,无法控制的外在力量所带来的动荡不安,持续导致房屋、农田和建筑遗产的消逝。《2号房间》和在曼谷空堤县的《无名巷子的日落》呈现了工人阶级和他们居住空间的状况。丘明记录了边缘化居民的室内空间,以及在稠密难辨的小巷的铁皮屋顶之间看到的日落片段,借此引发对于城市化进程、贫富悬殊以及与社会低下阶层共处的个人经历等等进行反思。

     

    在当今世界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人类始终有着想要理解自身存在和归属感的渴望。《WHO | 》是林威义跟随家人回乡探访厦门祖籍的个人记录。在家族历史中发现的不为人知故事,以及生活中的机缘巧合,成了马来西亚和中国乡村生活的平行对照。海外侨民的生涯在《束缚,汹涌》中延续,李爱玲在多元宇宙中构建了一场跨物种的相遇,思考着家族和档案叙事之间错综复杂的交织,而这段录影的灵感取自她曾祖父(一位19世纪圣诞岛的殖民地执法官)的口述家族史。而一场日出时分于新加坡东海岸举行的海滩《婚礼2020》,则反映了诺尔把自己的憧憬与“她”的身份认同唯美交织的浪漫投影。

     

    随着夜幕降临,《便利的日落》呈现了7-11便利商店沉浸在夕阳余晖下的宁静景象。然而,这个引人入胜的梦幻场景很快就被《便利的劫持》中的现场实录细节给侵蚀。然而,梦想和欲望在《城市街道夜总会》中仍然持续到深夜。撩人的霓虹灯光、此起彼落的街声以及“让金边更美丽”的空泛宣言,继续呼唤着这片土地上的短暂天堂。

     

    文/李锦丽

  • 艺术家:洪松年 洪松年(1983年生于新加坡)通过摄影和装置,用景观中可见的材料和人类行为痕迹进行创作。他对用视觉叙述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创作方式很感兴趣,一直喜欢用微观的方法来展现概念。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他总是用这种风格来揭示细节。他的作品叩问着人类的介入和自然景观遭受入侵的关系。 洪松年最近的个展“人工条件:成长所成”在日本的东京都写真美术馆首展(2019)。他早期的其它个展包括在新加坡DECK艺术中心和英国桑德兰大学Priestman画廊展出的“重重悬于我双眸”(2017)、在泰国曼谷大学画廊展出的“随着他们智慧地老去”(2016)以及“一棵枝繁的树”(2015)。群展包括新加坡美术馆的“出土”和新加坡当代艺术中心的“参与视角”。他还曾在西班牙摄影节、中国连州国际摄影节、韩国首尔的真善画廊、英国伦敦的Hanmi画廊和西班牙莱里达的伊勒登斯研究所参加过展览。 洪松年的作品曾荣获2018年由佳能公司举办的第41届摄影新宇宙特等奖。他也是2012年新加坡Noise摄影大赛获奖者,并入选2010年的eCrea/ECREA奖(西班牙)以及2010年的摄影师协会奖(英国)。2012年,他的毕业作品获得伦敦艺术大学传媒学院国际研究生奖学金。 洪松年在伦敦艺术大学的坎伯韦尔艺术学院和传媒学院分别获得摄影学士和摄影硕士学位。他目前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的摄影系任教。 他也是 THEBOOKSHOW 的创始人。该平台创立于2014年,致力于为有志自行出版写真书的艺术家和摄影师提供机会。

    洪松年的肖像

    艺术家:洪松年

     

    洪松年(1983年生于新加坡)通过摄影和装置,用景观中可见的材料和人类行为痕迹进行创作。他对用视觉叙述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创作方式很感兴趣,一直喜欢用微观的方法来展现概念。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他总是用这种风格来揭示细节。他的作品叩问着人类的介入和自然景观遭受入侵的关系。

     

    洪松年最近的个展“人工条件:成长所成”在日本的东京都写真美术馆首展(2019)。他早期的其它个展包括在新加坡DECK艺术中心和英国桑德兰大学Priestman画廊展出的“重重悬于我双眸”(2017)、在泰国曼谷大学画廊展出的“随着他们智慧地老去”(2016)以及“一棵枝繁的树”(2015)。群展包括新加坡美术馆的“出土”和新加坡当代艺术中心的“参与视角”。他还曾在西班牙摄影节、中国连州国际摄影节、韩国首尔的真善画廊、英国伦敦的Hanmi画廊和西班牙莱里达的伊勒登斯研究所参加过展览。

     

    洪松年的作品曾荣获2018年由佳能公司举办的第41届摄影新宇宙特等奖。他也是2012年新加坡Noise摄影大赛获奖者,并入选2010年的eCrea/ECREA奖(西班牙)以及2010年的摄影师协会奖(英国)。2012年,他的毕业作品获得伦敦艺术大学传媒学院国际研究生奖学金。

     

    洪松年在伦敦艺术大学的坎伯韦尔艺术学院和传媒学院分别获得摄影学士和摄影硕士学位。他目前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的摄影系任教。

     

    他也是 THEBOOKSHOW 的创始人。该平台创立于2014年,致力于为有志自行出版写真书的艺术家和摄影师提供机会。

  • 艺术家:林育容 林育容(1973年生于新加坡)在伦敦的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学习美术,于2001年毕业。林的艺术实践源于与人造系统和自然世界的一次亲密接触,受到田野调查、实验、绘画、摄影和数字视频的影响。他史诗级的“海洋国家”项目始于2005年,通过可见和不可见的海洋视角来审视国家的政治和生物物理轮廓。他最近的个展“海岸交错观察”于2021年和2022年在新加坡泰勒版画研究院创意工作室和画廊展出。 林的作品在欧洲和亚太地区广泛展出,曾在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第7届欧洲宣言展和上海、新加坡、大阪、悉尼双年展、爱尔兰EVA当代艺术双年展、日本爱知三年展,以及最近的2020年釜山双年展、2022年伊斯坦布尔双年展上有所展出。2015年,林育容和其作品《海洋国家》代表新加坡参加了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林的短片也在电影节上广泛传播,特别是他的短片《流泄线条》在2011年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特别提名,成为第一部在这一著名电影节上获奖的新加坡电影。

    林育容的肖像 ©️Toni Cuhadi. Image courtesy of STPI – Creative Workshop _ Gallery, Singapore

    艺术家:林育容

     

    林育容(1973年生于新加坡)在伦敦的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学习美术,于2001年毕业。林的艺术实践源于与人造系统和自然世界的一次亲密接触,受到田野调查、实验、绘画、摄影和数字视频的影响。他史诗级的“海洋国家”项目始于2005年,通过可见和不可见的海洋视角来审视国家的政治和生物物理轮廓。他最近的个展“海岸交错观察”于2021年和2022年在新加坡泰勒版画研究院创意工作室和画廊展出。 

     

    林的作品在欧洲和亚太地区广泛展出,曾在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第7届欧洲宣言展和上海、新加坡、大阪、悉尼双年展、爱尔兰EVA当代艺术双年展、日本爱知三年展,以及最近的2020年釜山双年展、2022年伊斯坦布尔双年展上有所展出。2015年,林育容和其作品《海洋国家》代表新加坡参加了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林的短片也在电影节上广泛传播,特别是他的短片《流泄线条》在2011年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特别提名,成为第一部在这一著名电影节上获奖的新加坡电影。

  • 艺术家:埃菲尔·章 埃菲尔·章(1977 年生于马来西亚吉隆坡)目前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生活和工作。他毕业于东伦敦大学,获得国际当代艺术与设计实践硕士学位,并获得伦敦印刷学院摄影(荣誉)学士学位。除了创作摄影作品外,章还积极参与马来西亚摄影界的活动,并担任马来西亚“像素摄影之星”项目和Exposure+工作坊的导师。此外,他还被任命为吉隆坡摄影奖(2016)和马来西亚的年度尼康摄影奖(2017)的评审团成员。他也是东姑阿都拉曼管理与科技大学的院士。 埃菲尔·章的作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平常的细节、寂静的风景和充满好奇的痴迷来思考生与死的抽象概念。他感兴趣的是摄影媒介如何将特定的时间、空间、记忆和思想转化为永恒的东西。他个人认为这些图像看似少却足以诉说很多,让人忍不住想盯着看并且思考。

    埃菲尔·章的肖像

    艺术家:埃菲尔·章

     

    埃菲尔·章(1977 年生于马来西亚吉隆坡)目前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生活和工作。他毕业于东伦敦大学,获得国际当代艺术与设计实践硕士学位,并获得伦敦印刷学院摄影(荣誉)学士学位。除了创作摄影作品外,章还积极参与马来西亚摄影界的活动,并担任马来西亚“像素摄影之星”项目和Exposure+工作坊的导师。此外,他还被任命为吉隆坡摄影奖(2016)和马来西亚的年度尼康摄影奖(2017)的评审团成员。他也是东姑阿都拉曼管理与科技大学的院士。 埃菲尔·章的作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平常的细节、寂静的风景和充满好奇的痴迷来思考生与死的抽象概念。他感兴趣的是摄影媒介如何将特定的时间、空间、记忆和思想转化为永恒的东西。他个人认为这些图像看似少却足以诉说很多,让人忍不住想盯着看并且思考。

  • 艺术家:李爱玲 李爱玲是一位主要活跃在伦敦和新加坡的跨学科艺术家。她的创作涵盖视觉艺术、文化研究和教育领域。她以摄影、电影、写作、演讲和策展等方式开展艺术实践,探讨软性历史、感性与神圣生态、拯救小说以及控制机制等多样的主题。她的艺术实践旨在突破单一权力形式,突显边缘文化和多元声音的重要性。同时,她还担任伦敦艺术大学的助理讲师,教授艺术创意课程。此外,她也是XING的联合主理人之一,该研究和策展平台以东亚、东南亚艺术实践的诗学和政治为核心议题,借此以非主流的视角拆解相关地区的社会环境。

    李爱玲的肖像

    艺术家:李爱玲

     

    李爱玲是一位主要活跃在伦敦和新加坡的跨学科艺术家。她的创作涵盖视觉艺术、文化研究和教育领域。她以摄影、电影、写作、演讲和策展等方式开展艺术实践,探讨软性历史、感性与神圣生态、拯救小说以及控制机制等多样的主题。她的艺术实践旨在突破单一权力形式,突显边缘文化和多元声音的重要性。同时,她还担任伦敦艺术大学的助理讲师,教授艺术创意课程。此外,她也是XING的联合主理人之一,该研究和策展平台以东亚、东南亚艺术实践的诗学和政治为核心议题,借此以非主流的视角拆解相关地区的社会环境。

     

  • 艺术家:林·索占利纳 林·索占利纳(1987年生于柬埔寨波罗勉)在金边生活和工作。他的作品涉及摄影、视频、装置和表演等纪实性和概念性实践。他使用不同的策略,呼吁人们关注柬埔寨与全球相关的各种社会、政治、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变化,以及权力和经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当下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林·索占利纳的作品总是通过学习研究过去,来发现、揭开并记录逝去的当下和对未来的想象。 自2007年艺术家团体组织Stiev Selapak创立以来,林·索占利纳就是其活跃的成员。自2010年,他还共同运营Sa Sa Art项目,这是一项致力于柬埔寨当代视觉艺术发展的长期计划。他与他的团体成员一起教授、发起并创新艺术项目,促进不断发展且极具意识的社群。过去三年,他在Sa Sa Art项目教授当代摄影。 林·索占利纳最近的展览包括“领地之主”(第15届卡塞尔文献展,德国);“情感亚洲:宫津大辅收藏x福冈亚洲美术馆”(日本);“河流脉搏——穿越边界交叠的世界”(广东时代美术馆,中国);“金边243(2010-)”(亚洲艺术双年展,中国台湾,2021);“幽灵与外星人:看不见的他者”(Richard Koh Fina Art画廊,马来西亚,2020);“对话亚洲的柬埔寨移民工人”(新加坡双年展,新加坡,2019);“包裹的未来II”(NCA Nichodo当代画廊,日本东京,2019);“预示”(东京艺术空间,日本,2019);“5号国道”(曼谷艺术双年展,泰国,2018);澳大利亚悉尼双年展(2018);“This Life of Thing”(滨海艺术中心,新加坡,2018);“太阳雨”(森美术馆,日本东京,2017);新加坡艺术舞台(2016);澳大利亚达尔文节(2014);“金边救援考古”(CCA,新加坡,2014);“城市街夜总会”(新加坡艺术舞台,东南亚平台,2014);“包裹的未来(三角公园)”(布鲁克林,美国,2013);和 SA SA BASSAC(2012);“金边救援考古”(德国对外文化关系研究所,柏林和斯图加特,德国,2013);和“Riverscapes...

    林·索占利纳的肖像

    艺术家:林·索占利纳

     

    林·索占利纳(1987年生于柬埔寨波罗勉)在金边生活和工作。他的作品涉及摄影、视频、装置和表演等纪实性和概念性实践。他使用不同的策略,呼吁人们关注柬埔寨与全球相关的各种社会、政治、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变化,以及权力和经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当下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林·索占利纳的作品总是通过学习研究过去,来发现、揭开并记录逝去的当下和对未来的想象。


    自2007年艺术家团体组织Stiev Selapak创立以来,林·索占利纳就是其活跃的成员。自2010年,他还共同运营Sa Sa Art项目,这是一项致力于柬埔寨当代视觉艺术发展的长期计划。他与他的团体成员一起教授、发起并创新艺术项目,促进不断发展且极具意识的社群。过去三年,他在Sa Sa Art项目教授当代摄影。

    林·索占利纳最近的展览包括“领地之主”(第15届卡塞尔文献展,德国);“情感亚洲:宫津大辅收藏x福冈亚洲美术馆”(日本);“河流脉搏——穿越边界交叠的世界”(广东时代美术馆,中国);“金边243(2010-)”(亚洲艺术双年展,中国台湾,2021);“幽灵与外星人:看不见的他者”(Richard Koh Fina Art画廊,马来西亚,2020);“对话亚洲的柬埔寨移民工人”(新加坡双年展,新加坡,2019);“包裹的未来II”(NCA Nichodo当代画廊,日本东京,2019);“预示”(东京艺术空间,日本,2019);“5号国道”(曼谷艺术双年展,泰国,2018);澳大利亚悉尼双年展(2018);“This Life of Thing”(滨海艺术中心,新加坡,2018);“太阳雨”(森美术馆,日本东京,2017);新加坡艺术舞台(2016);澳大利亚达尔文节(2014);“金边救援考古”(CCA,新加坡,2014);“城市街夜总会”(新加坡艺术舞台,东南亚平台,2014);“包裹的未来(三角公园)”(布鲁克林,美国,2013);和 SA SA BASSAC(2012);“金边救援考古”(德国对外文化关系研究所,柏林和斯图加特,德国,2013);和“Riverscapes INFLUX”于各种不同的艺术空间展出,包括:河内、西贡、曼谷、金边、雅加达、马尼拉(2012)。

  • 艺术家:丘明 丘明(1981年生于泰国)是一位视觉艺术家。他的摄影实践涵盖视频、文字和出版等领域。丘明2008年毕业于威斯敏斯特大学,获得纪实摄影硕士学位。丘明曾获Foam Pual Huf摄影奖提名(2023年);其作品集在新加坡国际摄影节的开放征集活动中获奖(2021年);曾入围SOVEREIGN杰出亚洲艺术奖终选(2016年);他曾获Format国际摄影节作品集奖(2015年),并入围卡塞尔图书奖(2015年)。除了在澳大利亚、曼谷、新加坡和威尼斯等地举办的个展,丘明的作品还在国内外众多摄影展和摄影节上展出,其中包括:北极光国际摄影节(荷兰,2012年);FORMAT国际摄影节(英国,2015年);以及新加坡艺术博物馆巡回展《后乌托邦》(澳大利亚、日本,2017年)。2017年,丘明还参加了日本东京The Backers资助项目和AIT艺术奖驻地项目。他的摄影作品收藏于新加坡艺术博物馆和泰国迈亚姆当代艺术博物馆等机构,摄影集也被英国泰特美术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西班牙巴塞罗那当代艺术博物馆等众多机构收藏。 丘明目前在泰国曼谷生活工作。他最近的个展是《幸福》,于泰国席帕康艺术中心举办(2023)。他最近的群展包括:《鲜活的照片:东南亚摄影展》,新加坡国家美术馆(2022-2023);《直到再见时:地区的艺术书写(东南亚)》,德国魏瑟堡现代艺术博物馆(2022-2023)。

    丘明的肖像

    艺术家:丘明

     

    丘明(1981年生于泰国)是一位视觉艺术家。他的摄影实践涵盖视频、文字和出版等领域。丘明2008年毕业于威斯敏斯特大学,获得纪实摄影硕士学位。丘明曾获Foam Pual Huf摄影奖提名(2023年);其作品集在新加坡国际摄影节的开放征集活动中获奖(2021年);曾入围SOVEREIGN杰出亚洲艺术奖终选(2016年);他曾获Format国际摄影节作品集奖(2015年),并入围卡塞尔图书奖(2015年)。除了在澳大利亚、曼谷、新加坡和威尼斯等地举办的个展,丘明的作品还在国内外众多摄影展和摄影节上展出,其中包括:北极光国际摄影节(荷兰,2012年);FORMAT国际摄影节(英国,2015年);以及新加坡艺术博物馆巡回展《后乌托邦》(澳大利亚、日本,2017年)。2017年,丘明还参加了日本东京The Backers资助项目和AIT艺术奖驻地项目。他的摄影作品收藏于新加坡艺术博物馆和泰国迈亚姆当代艺术博物馆等机构,摄影集也被英国泰特美术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西班牙巴塞罗那当代艺术博物馆等众多机构收藏。

     

    丘明目前在泰国曼谷生活工作。他最近的个展是《幸福》,于泰国席帕康艺术中心举办(2023)。他最近的群展包括:《鲜活的照片:东南亚摄影展》,新加坡国家美术馆(2022-2023);《直到再见时:地区的艺术书写(东南亚)》,德国魏瑟堡现代艺术博物馆(2022-2023)。

  • 艺术家:MM余 MM余(生于1978年)在菲律宾马尼拉生活工作。自2001年从菲律宾大学获得美术学位以来,她一直从事摄影和绘画工作。她在这两种媒介上的作品都着眼于构图和色彩占据画幅时所导致的细微差别。她的照片集中在街头摄影和日常记录,通过马尼拉的居民、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废弃物,唤起了马尼拉不断变化的文化纹理和点线结构,因为她的作品不仅记录了马尼拉的经济,还记录了在城市中呈现出无数形式的生活生态。 MM余作品主题的混合性和稠密度提醒我们,物体和符号不一定是独立的,而是会参与进更大的相互作用的系统。这些被纪录的静态场景,通过其主题的多样性表明了艺术家乐于发现并重视转瞬即逝的时刻(即使是最简单的组成部分)。通过她对破译普通事物身上所不为人知之谜的持续兴趣,它们也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头脑里已知的东西,并重新发现我们眼睛已经看到的东西。 余曾经获得菲律宾文化中心十三位艺术家奖(2009);Ateneo艺术奖(2007获奖,2011和2012年入围);亚洲主权艺术奖决赛入围(2010)和歌德学院气候变化研讨会资助(2014 )。 她在菲律宾大学获得绘画学士学位,并完成了在马尼拉的巨天识(2003);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2013)和新加坡Deck摄影艺术中心(2023)的驻场项目,还层获得万隆公室的驻场补助(2007)。

    MM 余的肖像

    艺术家:MM余

     

    MM余(生于1978年)在菲律宾马尼拉生活工作。自2001年从菲律宾大学获得美术学位以来,她一直从事摄影和绘画工作。她在这两种媒介上的作品都着眼于构图和色彩占据画幅时所导致的细微差别。她的照片集中在街头摄影和日常记录,通过马尼拉的居民、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废弃物,唤起了马尼拉不断变化的文化纹理和点线结构,因为她的作品不仅记录了马尼拉的经济,还记录了在城市中呈现出无数形式的生活生态。

     

    MM余作品主题的混合性和稠密度提醒我们,物体和符号不一定是独立的,而是会参与进更大的相互作用的系统。这些被纪录的静态场景,通过其主题的多样性表明了艺术家乐于发现并重视转瞬即逝的时刻(即使是最简单的组成部分)。通过她对破译普通事物身上所不为人知之谜的持续兴趣,它们也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头脑里已知的东西,并重新发现我们眼睛已经看到的东西。

     

    余曾经获得菲律宾文化中心十三位艺术家奖(2009);Ateneo艺术奖(2007获奖,2011和2012年入围);亚洲主权艺术奖决赛入围(2010)和歌德学院气候变化研讨会资助(2014 )。

     

    她在菲律宾大学获得绘画学士学位,并完成了在马尼拉的巨天识(2003);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2013)和新加坡Deck摄影艺术中心(2023)的驻场项目,还层获得万隆公室的驻场补助(2007)。

  • 艺术家:诺尔 Nor的艺术实践希望将归属感和社群置于思辨的时间线内。TA的作品跨越摄影、电影、视频、表演、文本和口说诗歌等领域,通过性别表演、民族志肖像和跨国历史的框架来表达归属感和身份观念。TA在新加坡Coda Culture举办了个展“在爱中”(2018),并举办了群展,包括“一日之梦”,马来西亚吉隆坡Ilham画廊(2022-2023);“故障季节中的意义练习”,新加坡国家美术馆(2020-2021);“垫”,新加坡摄影与电影中心Objectifs空间(2019),“少数不幸”于韩国乌静国后领地(2020)。

    诺尔的肖像

    艺术家:诺尔

     

    Nor的艺术实践希望将归属感和社群置于思辨的时间线内。TA的作品跨越摄影、电影、视频、表演、文本和口说诗歌等领域,通过性别表演、民族志肖像和跨国历史的框架来表达归属感和身份观念。TA在新加坡Coda Culture举办了个展“在爱中”(2018),并举办了群展,包括“一日之梦”,马来西亚吉隆坡Ilham画廊(2022-2023);“故障季节中的意义练习”,新加坡国家美术馆(2020-2021);“垫”,新加坡摄影与电影中心Objectifs空间(2019),“少数不幸”于韩国乌静国后领地(2020)。

  • 艺术家:波克隆·阿纳丁 阿纳丁(1975年生于马尼拉)于1999年获得菲律宾大学美术学院的绘画专业学士学位。他还在菲律宾马尼拉的巨天识(2003-2004)、印度尼西亚万隆的公室(2008)、泰国曼谷大学画廊(2013)、印尼万隆的Selasar Sunaryo艺术空间(2013)、巴黎国际艺术城法兰西联盟Intermondes中心(法国拉罗谢尔,2014)和白色房子(奥地利维也纳,2018)完成过驻地项目。 他曾在奥地利格拉茨 Zimmermann Kratochwill画廊(2010、2012和2020年)、日本那须太郎画廊、吉达Athr画廊(2016 年)、马尼拉Silverlens画廊(2022 年)举办过个展。他曾参加过的群展包括:光州双年展(韩国,2002,2012 年);“无国别:南亚与东南亚当代艺术展”、古根海姆瑞士银行MAP全球艺术行动的首展(纽约、香港和新加坡,2013-2014);第五届亚洲艺术双年展:“造动”,国立台湾美术馆(中国台湾,2015);“影子不说谎”,民生二十一世纪美术馆(中国上海,2016);“工余”,Para Site艺术空间,(中国香港,2016);第十五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菲律宾馆:“Muhon:莫拉宫青少年城市的痕迹”(意大利威尼斯,2016);“星座,对话中的照片”,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2021)和“鲜活的图片:东南亚摄影”,新加坡国家美术馆(2022)。

    波克隆·阿纳丁的肖像

    艺术家:波克隆·阿纳丁

     

    阿纳丁(1975年生于马尼拉)于1999年获得菲律宾大学美术学院的绘画专业学士学位。他还在菲律宾马尼拉的巨天识(2003-2004)、印度尼西亚万隆的公室(2008)、泰国曼谷大学画廊(2013)、印尼万隆的Selasar Sunaryo艺术空间(2013)、巴黎国际艺术城法兰西联盟Intermondes中心(法国拉罗谢尔,2014)和白色房子(奥地利维也纳,2018)完成过驻地项目。

     

    他曾在奥地利格拉茨 Zimmermann Kratochwill画廊(2010、2012和2020年)、日本那须太郎画廊、吉达Athr画廊(2016 年)、马尼拉Silverlens画廊(2022 年)举办过个展。他曾参加过的群展包括:光州双年展(韩国,2002,2012 年);“无国别:南亚与东南亚当代艺术展”、古根海姆瑞士银行MAP全球艺术行动的首展(纽约、香港和新加坡,2013-2014);第五届亚洲艺术双年展:“造动”,国立台湾美术馆(中国台湾,2015);“影子不说谎”,民生二十一世纪美术馆(中国上海,2016);“工余”,Para Site艺术空间,(中国香港,2016);第十五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菲律宾馆:“Muhon:莫拉宫青少年城市的痕迹”(意大利威尼斯,2016);“星座,对话中的照片”,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2021)和“鲜活的图片:东南亚摄影”,新加坡国家美术馆(2022)。

     

  • 艺术家:瓦威·纳瓦罗扎 瓦威·纳瓦罗扎是一位居住在伊斯坦布尔的菲律宾多学科艺术家,以其摄影作品而闻名。她的图像在自我和周围环境中探索寻航,正如她在构建场景、自画像、风景和装置作品中所被观众看到的那样。后殖民对话、全球化和艺术家作为跨国沟通的桥梁,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热带性,使她深受影响。作为一名东南亚和菲律宾的女性艺术家,她的作品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象征,同时尝试材料和工作室实践;也探索身份、摄影和地点的混合性。 她的作品在菲律宾和国际上广泛展出,包括菲律宾国家博物馆、马尼拉大都会博物馆、新加坡国家美术馆(2022)、新加坡艺术博物馆附馆、Hangaram博物馆(韩国)、国立美术馆(中国台湾)、日惹国家博物馆(印度尼西亚)、弗里斯当代艺术博物馆和丽城博物馆(荷兰)、多瑙河博物馆(斯洛伐克)以及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老挝、柬埔寨、伦敦、西班牙、意大利以及俄罗斯等地的画廊;她还不断参加例如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等国际摄影节和艺术博览会。 纳瓦罗扎曾获得各类奖项,如旧金山视觉艺术卢卡斯艺术家奖学金(2019-2022)、纽约亚洲文化理事会奖学金、菲律宾文化中心十三艺术家奖、Ateneo艺术奖、 Lumi摄影艺术奖(赫尔辛基),并入围新加坡博物馆签名艺术奖、WMA香港委员会和主权亚洲艺术奖的终审。她的作品菲律宾中央银行、菲律宾大都会博物馆、博尼法西奥环球城的梅纳科塔/垂直博物馆以及芬兰奥卢的斯道拉恩索摄影博物馆收藏。 她的艺术曾在《今日摄影》(Phaidon)、《亚洲当代摄影》(Prestel)和庄吴斌的《东南亚摄影概论》(新加坡国立大学出版社出版)等书中被探讨。纳瓦罗扎一直大力支持印刷形式作为艺术品的延伸,并以此出版了两本书《DOMINION》和《Hunt & Gather, Terraria》分别在巴黎 Offprint 和纽约 PS1MoMA 书展上首发。 2015年,她创立了Thousandfold当代摄影平台,也是马尼拉第一家写真书图书馆,并以Thousandfold小出版社作为其出版部门,推广崭露头角的人才。她在其专业领域也是公认的教育家和演讲家,经常受邀举办有关摄影、艺术和视觉文化的研讨会、大师班、演讲和评论。最近的两次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达卡(2019)和伊斯坦布尔梅尔克齐的阿塔图尔克文化中心举办 (2022)。 纳瓦罗扎毕业于马尼拉德拉萨大学传播艺术专业。毕业不久之后,她即获得亚洲文化理事会的奖学金,前往纽约的国际摄影中心继续学习。几年来,她一直在西班牙生活,并在那里完成了当代摄影硕士学位,并获得由马德里欧洲设计学院颁发的奖学金。 瓦威·纳瓦罗扎由Silverlens画廊(马尼拉/纽约)和Kristin Hjellegjerde画廊(伦敦/柏林/棕榈滩)代理。

    瓦威·纳瓦罗扎的肖像

    艺术家:瓦威·纳瓦罗扎

     

    瓦威·纳瓦罗扎是一位居住在伊斯坦布尔的菲律宾多学科艺术家,以其摄影作品而闻名。她的图像在自我和周围环境中探索寻航,正如她在构建场景、自画像、风景和装置作品中所被观众看到的那样。后殖民对话、全球化和艺术家作为跨国沟通的桥梁,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热带性,使她深受影响。作为一名东南亚和菲律宾的女性艺术家,她的作品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象征,同时尝试材料和工作室实践;也探索身份、摄影和地点的混合性。

     

    她的作品在菲律宾和国际上广泛展出,包括菲律宾国家博物馆、马尼拉大都会博物馆、新加坡国家美术馆(2022)、新加坡艺术博物馆附馆、Hangaram博物馆(韩国)、国立美术馆(中国台湾)、日惹国家博物馆(印度尼西亚)、弗里斯当代艺术博物馆和丽城博物馆(荷兰)、多瑙河博物馆(斯洛伐克)以及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老挝、柬埔寨、伦敦、西班牙、意大利以及俄罗斯等地的画廊;她还不断参加例如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等国际摄影节和艺术博览会。

     

    纳瓦罗扎曾获得各类奖项,如旧金山视觉艺术卢卡斯艺术家奖学金(2019-2022)、纽约亚洲文化理事会奖学金、菲律宾文化中心十三艺术家奖、Ateneo艺术奖、 Lumi摄影艺术奖(赫尔辛基),并入围新加坡博物馆签名艺术奖、WMA香港委员会和主权亚洲艺术奖的终审。她的作品菲律宾中央银行、菲律宾大都会博物馆、博尼法西奥环球城的梅纳科塔/垂直博物馆以及芬兰奥卢的斯道拉恩索摄影博物馆收藏。

     

    她的艺术曾在《今日摄影》(Phaidon)、《亚洲当代摄影》(Prestel)和庄吴斌的《东南亚摄影概论》(新加坡国立大学出版社出版)等书中被探讨。纳瓦罗扎一直大力支持印刷形式作为艺术品的延伸,并以此出版了两本书《DOMINION》和《Hunt & Gather, Terraria》分别在巴黎 Offprint 和纽约 PS1MoMA 书展上首发。 2015年,她创立了Thousandfold当代摄影平台,也是马尼拉第一家写真书图书馆,并以Thousandfold小出版社作为其出版部门,推广崭露头角的人才。她在其专业领域也是公认的教育家和演讲家,经常受邀举办有关摄影、艺术和视觉文化的研讨会、大师班、演讲和评论。最近的两次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达卡(2019)和伊斯坦布尔梅尔克齐的阿塔图尔克文化中心举办 (2022)。

     

    纳瓦罗扎毕业于马尼拉德拉萨大学传播艺术专业。毕业不久之后,她即获得亚洲文化理事会的奖学金,前往纽约的国际摄影中心继续学习。几年来,她一直在西班牙生活,并在那里完成了当代摄影硕士学位,并获得由马德里欧洲设计学院颁发的奖学金。

     

    瓦威·纳瓦罗扎由Silverlens画廊(马尼拉/纽约)和Kristin Hjellegjerde画廊(伦敦/柏林/棕榈滩)代理。

  • 艺术家:林威义 林威义(1988年生)毕业于南洋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他出生并成长于马来西亚南部一个叫边佳兰的海边小渔村,18岁时前往新加坡求学。他的摄影借鉴了古典绘画,常被精心布置为超现实和异想天开的画面。 林威义是2014年本科生奖(视觉艺术类)的国际获得者。他还曾获得“新加坡Noise”奖(摄影)、“未受关注摄影师”亚洲摄影书一等奖以及尼康摄影大赛(2016-2017)“新一代:照片故事类别”二等奖。

    林威义的肖像

    艺术家:林威义

     

    林威义(1988年生)毕业于南洋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他出生并成长于马来西亚南部一个叫边佳兰的海边小渔村,18岁时前往新加坡求学。他的摄影借鉴了古典绘画,常被精心布置为超现实和异想天开的画面。

     

    林威义是2014年本科生奖(视觉艺术类)的国际获得者。他还曾获得“新加坡Noise”奖(摄影)、“未受关注摄影师”亚洲摄影书一等奖以及尼康摄影大赛(2016-2017)“新一代:照片故事类别”二等奖。

  • 策展人:李锦丽 DECK艺术中心创始总监和新加坡国际摄影节(SIPF)的联合创始人和总监。 在博物馆行业工作六年后,李锦丽重拾对摄影的热爱,创办了东南亚历史最悠久的摄影节——新加坡国际摄影节(SIPF)。2010年,李锦丽因对新加坡艺术界的贡献获授日本商会的艺术奖章。2013年,李锦丽获新加坡歌德学院和国家艺术委员会的资助,赴德国进修策展研究。2022年,李锦丽获颁法国文化部授予的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 自2013年起,新加坡国家艺术委员会开始资助新加坡国际摄影节,以进一步发展本国公共摄影教育。2014年,李锦丽和团队建立了DECK摄影画廊,该中心专注于摄影艺术,以社区为核心全年推行摄影策展活动和摄影师驻地计划。DECK因其创新的建筑设计和艺术的场地塑造荣获2015年新加坡总统设计奖。此外,作为展出新加坡摄影艺术的专用场地,自2016年起,DECK成为了新加坡国家艺术委员会(NAC)主要企业资助计划的受益机构。 李锦丽在新加坡和海外策划并推进了60多个摄影展。其中一些备受瞩目的项目包括:《边缘·刻画家园图景》(2020年,艺术科学博物馆),《流动:中国当代摄影》(2014年,艺术科学博物馆),《史泰德的1001本图书》(2016年,DECK艺术中心),《森山大道:1960至1980年代的书与印刷物》(2016年,第六届新加坡国际摄影节,东南亚地区首展)以及《爱与死亡之间:荒木经惟的日记》(2018,第七届新加坡国际摄影季),还有《一座岛屿的自然史》(2021年,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她还担任了一些国际平台上摄影作品的评审团成员和评论员,其中包括FOAM保罗·赫夫奖、日本摄影新世纪、FORMAT“画幅”摄影节、吉隆坡国际摄影奖、京都国际摄影节KG+奖、大理国际影会(DIPE)、休斯顿摄影节、大邱摄影双年展、阿尔勒摄影节和巴拉瑞特国际摄影双年展等。

    李锦丽的肖像

    策展人:李锦丽

     

    DECK艺术中心创始总监和新加坡国际摄影节(SIPF)的联合创始人和总监。

     

    在博物馆行业工作六年后,李锦丽重拾对摄影的热爱,创办了东南亚历史最悠久的摄影节——新加坡国际摄影节(SIPF)。2010年,李锦丽因对新加坡艺术界的贡献获授日本商会的艺术奖章。2013年,李锦丽获新加坡歌德学院和国家艺术委员会的资助,赴德国进修策展研究。2022年,李锦丽获颁法国文化部授予的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

    自2013年起,新加坡国家艺术委员会开始资助新加坡国际摄影节,以进一步发展本国公共摄影教育。2014年,李锦丽和团队建立了DECK摄影画廊,该中心专注于摄影艺术,以社区为核心全年推行摄影策展活动和摄影师驻地计划。DECK因其创新的建筑设计和艺术的场地塑造荣获2015年新加坡总统设计奖。此外,作为展出新加坡摄影艺术的专用场地,自2016年起,DECK成为了新加坡国家艺术委员会(NAC)主要企业资助计划的受益机构。

    李锦丽在新加坡和海外策划并推进了60多个摄影展。其中一些备受瞩目的项目包括:《边缘·刻画家园图景》(2020年,艺术科学博物馆),《流动:中国当代摄影》(2014年,艺术科学博物馆),《史泰德的1001本图书》(2016年,DECK艺术中心),《森山大道:1960至1980年代的书与印刷物》(2016年,第六届新加坡国际摄影节,东南亚地区首展)以及《爱与死亡之间:荒木经惟的日记》(2018,第七届新加坡国际摄影季),还有《一座岛屿的自然史》(2021年,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她还担任了一些国际平台上摄影作品的评审团成员和评论员,其中包括FOAM保罗·赫夫奖、日本摄影新世纪、FORMAT“画幅”摄影节、吉隆坡国际摄影奖、京都国际摄影节KG+奖、大理国际影会(DIPE)、休斯顿摄影节、大邱摄影双年展、阿尔勒摄影节和巴拉瑞特国际摄影双年展等。

  • 洪松年,《沉重地压在我眼前》现场图,2016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林育容,《海的状态7:不善表达的沙人》,2015年。艺术微喷。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埃菲尔·章,《世界如此邪恶,必将被一场大洪水毁灭》,2015年。艺术微喷。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李爱玲,《束缚,汹涌》影像静帧,2023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林·索占利纳,《城市街道夜总会》,2013年。艺术微喷。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丘明,《便利的夕阳》,2019年。艺术微喷。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MM 余,《缺席》影像静帧,2014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诺尔,《婚礼2020》影像静帧。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瓦威·纳瓦罗扎,《珍珠之口:东方与海外(自画像)》,2022年。艺术微喷。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林威义,《我是谁》,2013年。艺术微喷。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合作机构 DECK DECK是一个希望通过摄影凝聚所有人的当代艺术组织。DECK旨在成为一个领先的平台,通过向尽可能多的观众展示当代艺术和摄影的各个方面,促进视觉素养和倡导多样性。DECK是两年一度的新加坡国际摄影节的组织者。如今,DECK开始了一个新的增长阶段,去建立新加坡第一个永久的摄影之家。

    合作机构

    DECK

     

    DECK是一个希望通过摄影凝聚所有人的当代艺术组织。DECK旨在成为一个领先的平台,通过向尽可能多的观众展示当代艺术和摄影的各个方面,促进视觉素养和倡导多样性。DECK是两年一度的新加坡国际摄影节的组织者。如今,DECK开始了一个新的增长阶段,去建立新加坡第一个永久的摄影之家。

  • 合作机构 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 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是1991年10月15日成立的一个法定委员会,负责监督新加坡的艺术发展。NAC支持艺术领域,激励社会,激发创造力,并连接新加坡与世界。

    合作机构

    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

     

    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是1991年10月15日成立的一个法定委员会,负责监督新加坡的艺术发展。NAC支持艺术领域,激励社会,激发创造力,并连接新加坡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