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玉梅 客途秋恨第二现场 罗玉梅的创作常以“水体”为线索,探索香港的地缘政治与历史,以及冷战时期亚裔人口的海上迁移。对她而言,影像不仅是表达的媒介,更是一种思考和探索的方式。她的项目《客途秋恨》(2022,香港)是一次重要的实验,以对地水南音和东南亚华侨流动的历史研究为基础,将展览空间转换为电影院和制片厂的结合体:通过现场行为表演,艺术家在观众面前即兴介入影像、雕塑、现成物和档案资料,创造出一镜到底的场面调度。观众得以在空间中自由漫步,不受固定视角或线性叙事的束缚。她称这种方法为“电影现场”,以此将碎片化的“痕迹”连接成一个扩展性、多维度的叙事空间,以身体介入回应身体记忆,将地理、历史、记忆、与想象交织在一起。 在《客途秋恨:第二现场》中,罗玉梅进一步延展她的实验,这一次更加强调某种缺席的存在。她将发生于香港的“电影现场”表演的影像记录转化为一种新素材,加入鬼魂般漂浮于展厅中央的紗幕投影中,并配以由档案图片和《客途秋恨》(2022)的现场照片生成的AI音境。这些影像与《客途秋恨》中原有的碎片和瞬间重新汇聚,在厦门得以再现:模拟远洋货轮上敲打锈铁以备重新涂漆的“打铁绣”表演;地水南音《客途秋恨》中“板”的演奏;一名二胡乐手拉奏马思聪的《思乡曲》— 这是曾被用作向东南亚华侨广播的宣传音乐; 以及一条从印尼丹戎不碌港至香港尖沙咀的海上航线的记忆拼图。文字、图像和物件散布于展览四围,空间和时间叠加交汇。在这里,砖块堆叠之上证物缺席,空置的与不在场的都正试图追问,我们该如何重新把握历史。 投影中“打铁绣”的表演者是一位海员兼艺术家,罗玉梅本人近几年也移居了日本,不同身份和记忆的个体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依然处于漂泊状态,在离散中寻找归属和定位。罗玉梅以情感化和身体化的方式回溯过去,解构性地重构历史,挖掘其底层的内在逻辑。她的方法呼应了瓦尔特·本雅明所说的“挽歌”式的历史再造,要从破碎的过往中重新拼接意义。通过哀悼、纪念、再解读与再组装,她将历史的幽灵性带入当下,创造出可供情感运作的动态空间,借此召唤我们对现在和未来的重新想象。

    罗玉梅

    客途秋恨第二现场

     

    罗玉梅的创作常以“水体”为线索,探索香港的地缘政治与历史,以及冷战时期亚裔人口的海上迁移。对她而言,影像不仅是表达的媒介,更是一种思考和探索的方式。她的项目《客途秋恨》(2022,香港)是一次重要的实验,以对地水南音和东南亚华侨流动的历史研究为基础,将展览空间转换为电影院和制片厂的结合体:通过现场行为表演,艺术家在观众面前即兴介入影像、雕塑、现成物和档案资料,创造出一镜到底的场面调度。观众得以在空间中自由漫步,不受固定视角或线性叙事的束缚。她称这种方法为“电影现场”,以此将碎片化的“痕迹”连接成一个扩展性、多维度的叙事空间,以身体介入回应身体记忆,将地理、历史、记忆、与想象交织在一起。

     

    在《客途秋恨:第二现场》中,罗玉梅进一步延展她的实验,这一次更加强调某种缺席的存在。她将发生于香港的“电影现场”表演的影像记录转化为一种新素材,加入鬼魂般漂浮于展厅中央的紗幕投影中,并配以由档案图片和《客途秋恨》(2022)的现场照片生成的AI音境。这些影像与《客途秋恨》中原有的碎片和瞬间重新汇聚,在厦门得以再现:模拟远洋货轮上敲打锈铁以备重新涂漆的“打铁绣”表演;地水南音《客途秋恨》中“板”的演奏;一名二胡乐手拉奏马思聪的《思乡曲》— 这是曾被用作向东南亚华侨广播的宣传音乐; 以及一条从印尼丹戎不碌港至香港尖沙咀的海上航线的记忆拼图。文字、图像和物件散布于展览四围,空间和时间叠加交汇。在这里,砖块堆叠之上证物缺席,空置的与不在场的都正试图追问,我们该如何重新把握历史。

     

    投影中“打铁绣”的表演者是一位海员兼艺术家,罗玉梅本人近几年也移居了日本,不同身份和记忆的个体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依然处于漂泊状态,在离散中寻找归属和定位。罗玉梅以情感化和身体化的方式回溯过去,解构性地重构历史,挖掘其底层的内在逻辑。她的方法呼应了瓦尔特·本雅明所说的“挽歌”式的历史再造,要从破碎的过往中重新拼接意义。通过哀悼、纪念、再解读与再组装,她将历史的幽灵性带入当下,创造出可供情感运作的动态空间,借此召唤我们对现在和未来的重新想象。

  • 艺术家:罗玉梅 罗玉梅是一名跨媒介艺术家、艺术教育工作者,艺术家营运机构“天台塾”的创办人及副总监(2016-2022),现居于香港及千叶两地。她的创作以展演性录像及声音装置为主要媒介,常以田野调查和搜集为方法,介入城市空间及日常,捕捉历史的物理痕迹、人的心理轨迹、时间的形迹与地缘政治的关系。罗玉梅亦擅于挖掘表层下的细碎叙事与物事,钩沉微历史,以及重新想象创作的剩余物,赋予其全新意义。罗玉梅入围2021 Foundwork Artist Prize 最终候选名单,于2018年同时获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新秀奖(媒体艺术)和第十五届ifva独立短片及影像媒体比赛(媒体艺术组)杰出作品奖。

    艺术家:罗玉梅

     

    罗玉梅是一名跨媒介艺术家、艺术教育工作者,艺术家营运机构“天台塾”的创办人及副总监(2016-2022),现居于香港及千叶两地。她的创作以展演性录像及声音装置为主要媒介,常以田野调查和搜集为方法,介入城市空间及日常,捕捉历史的物理痕迹、人的心理轨迹、时间的形迹与地缘政治的关系。罗玉梅亦擅于挖掘表层下的细碎叙事与物事,钩沉微历史,以及重新想象创作的剩余物,赋予其全新意义。罗玉梅入围2021 Foundwork Artist Prize 最终候选名单,于2018年同时获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新秀奖(媒体艺术)和第十五届ifva独立短片及影像媒体比赛(媒体艺术组)杰出作品奖。

  • 策展人:万丰 万丰,独立策展人、写作者,工作生活于香港,他的研究、写作和策展关注地方性和艺术生态系统的交织。万丰为许多专业艺术媒体撰稿,如《ArtForum》《ArtReview》和《Ocula》等。他也是艺术写作平台“岛聚”(www.daoju.art)的创始人和执行编辑,该非盈利艺术评论项目特别关注以香港为中心的当代艺术现场。2023年,他被邀请策划香港Art Central的公共项目以及阿联酋Abu Dhabi Art的“香港聚焦”环节。自2023年起他策划的“青喉”系列展览已在香港、新加坡、东京、深圳、巴黎等地展开,通过香港艺术家的个案研究和实验性的策展方法探讨当下动荡世界中离散、流动和身份的共同课题。

    策展人:万丰

     

    万丰,独立策展人、写作者,工作生活于香港,他的研究、写作和策展关注地方性和艺术生态系统的交织。万丰为许多专业艺术媒体撰稿,如《ArtForum》《ArtReview》和《Ocula》等。他也是艺术写作平台“岛聚”(www.daoju.art)的创始人和执行编辑,该非盈利艺术评论项目特别关注以香港为中心的当代艺术现场。2023年,他被邀请策划香港Art Central的公共项目以及阿联酋Abu Dhabi Art的“香港聚焦”环节。自2023年起他策划的“青喉”系列展览已在香港、新加坡、东京、深圳、巴黎等地展开,通过香港艺术家的个案研究和实验性的策展方法探讨当下动荡世界中离散、流动和身份的共同课题。

  • 罗玉梅,《赤道》,2021年至今。地球仪,14 × 14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罗玉梅,《客途秋恨—打铁锈》(视频静帧),2021年至今。13分钟。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罗玉梅,《电影现场》(现场图),2022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罗玉梅,《客途秋恨I》(书影),2022年。28.5 × 22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罗玉梅,《客途秋恨—拍板》(视频静帧),2021年至今。13分钟。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罗玉梅,《思乡曲》(现场图),2022。图片由艺术家提供。